蔣泓峰:“經濟與環保”如何均衡發展?
近期落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雖然不盡完美,但已形成了共同的認識: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主題。
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在美麗的冰城召開,論壇把“生態文明與節能減排”作為主題,毫無疑問是及時的、富有深意的。
“均衡管理”理論是我多年來研究的課題,并出版了《均衡管理》著作,下面就經濟與環保、生態文明之間的均衡關系談幾點看法。
一、何為均衡管理
宇宙的均衡性無處不在,宇宙的美在于它的均衡性。均衡是最基本的自然規律之一,一切事物都遵循著“均衡-失衡-均衡”的發展態勢。作為一個統領全局的管理者,應該時刻具有均衡管理意識。大量實例證明,無論哪一個領域,把握住均衡,發展就可持續,忽視均衡,就容易陷入困境以至于失敗。
均衡管理追求的終極目的就是:“管理者均衡地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促進社會、企業或家庭均衡、穩健、和諧、持續發展”。當社會發展、國家建設、區域發展、企業管理、家庭仁愛、人與自然相處都得以均衡時,社會就實現了真正的和諧。
二、以非均衡發展促進均衡發展
一個時期以來,為了更多地積累資本,趕超發達國家經濟,我國采取的是以非均衡發展促進均衡發展的策略。但這種發展方式是以破壞生態與環境為代價的,在帶來GDP的同時,也帶走了昔日的清泉、蔚藍的天空、四季的更替,這種發展方式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決策者的意圖,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仍然是均衡發展。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已經明確提出節能減排目標,提出要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均衡性和可持續性。
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均衡、普惠、共贏”的國際合作理念,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了解我國科學發展觀后說:“中國政府最近提出了新的引人注目的發展戰略,就是要實現均衡發展”。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意識到、也有足夠的決心和實力改變過去的發展方式,真正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踐行科學發展觀,走一條均衡、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經濟與環保的均衡發展
長期以來,個別人認為經濟與環保是相互矛盾的,發展經濟就要破壞環境,保護環境就要阻礙經濟發展。我認為這些觀點和現象是不正確.的,經濟和環保從來就不矛盾,應該是相輔相成、共生共贏、均衡發展。環境保護,不僅僅是支出,更重要的是它能帶來經濟效益,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形成強有力的新經濟增長點,成為國家革新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方略。
有關數據顯示,在過去3年中,中央財政每年用于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的支出超過1000億美元。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用于環保產業投資將遠遠超過“十一五”,預期可達到3.1萬億元。與此相對應的一組數據是:2008年環保產業產值為7900億元,環保企業總數超過3.5萬家,從業人員超過300萬;在未來一段時間,環保產業仍將保持年均15—20%的增長率,預計“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產值為4.9萬億元左右。
四、發展環保產業的措施
環保經濟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鏈條式經濟,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機制和新方法。在發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搞好規劃,引導環保產業發展方向,鼓勵多元化投資、多種形式的建設和經營。
二是,完善產業政策,對高新技術、前瞻性、自主品牌產品給與土地、稅收、財政補貼等支持。
三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創造開放、有序、公平的發展環境;
四是,強化政府與民間密切合作,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
總之,無論是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及第三次技術革命,都在創造經濟財富的同時,不同程度地破壞著生態環境的均衡性。而只有維護環保經濟的生態文明,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一種動態的、具有延續性的環境,才是全人類真正的訴求和呼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