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魏源《默觚上·學篇十》述:“鐘磬之器愈厚者,則聲愈從容;薄者反是。”鐘磬其壁渾厚,無論敲的人用力如何,皆能保持住其本真的音色,發出雄渾悠遠、從容典雅的聲音。
器銘的原理映照著家鄉東臺“撤縣建市”30年的步履鏗鏘,風雨兼程。如歌的歲月厚如鐘磬,磨礪的奮進更顯從容。
11月18日,作為游子,應邀參加“建設新東臺”發展大會,聆聽了陳衛紅書記在“建設新東臺”發展大會上的主旨演講?!坝朴铺煊顣纾星泄枢l情。鄉愁是一種亙古不變的情感,寄予了深深的家國情懷。這種具有強大魔力的情感,無論走得多遠、身在何方”。陳書記的講話觸動到了,生于斯長于斯的游子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近年來東臺從“融入長三角,建設新東臺”,到“創新引領,生態優美,幸福小康”,再到陳書記講話描繪的新時代東臺的“五個新實踐”,一脈相承,與時俱進。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有著共同的理念品格。它體現了東臺市委一班人認識社會、經濟的運動過程,并把握其發展規律,體現了經營城市經濟學意義上的發展智慧。
筆者曾著《為“融入長三角,建設新東臺”叫好》文章,為“融入”叫絕,為“建設”鼓呼。東臺提出的“思想觀念上的融入、基礎設施的融入、產業發展的融入、體制機制的融入”。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融入”,不僅是有形物質的融合,更有無形物質形態的融合。正所謂“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思想觀念管方向、管長遠、管根本。“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全要素生產率”,實質上就有包括“精神”、“文化”、“道德”、“理念”等“思想觀念”的要素。
“創新引領,生態優美,幸福小康”。筆者以為,慮善以動,動惟厥時,中國經濟的“熊彼特的創新型經濟”將取代過去的“柯茲納的套利型經濟”。社會和經濟等工作惟有創新,才能得以健康發展?!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無論是《吳越春秋》里所述,還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都在強調“民富國強”,“民富”在“國強”之前,民眾富裕了百姓才能有真正的獲得感。
“文化”思想觀念的融入,這次“建設新東臺”發展大會上的前一天晚上《如歌東臺》晚會,被體現的很充分。從《夢緣人間》,到《情系七里街》,再到《新時代向未來》。詩情、詩意、詩化、詩性的“意象”,讓近千名返鄉游子體悟到是最具溫暖、最具美感、也是最具震撼力和啟發性的藝術魅力。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好的“晚會”,一定是融入這個時代的宏大敘事,正所謂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東臺“創新引領,生態優美,幸福小康”新愿景,在晚會中縷縷情懷寄,絲絲繾綣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有一重大的政治判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筆者以為這樣的新表述講的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而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所以,必須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
“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撤縣建市”30年后的東臺社會、經濟領域的改革已進入“帕累托改進”的深水區?!敖ㄔO新東臺”發展大會上,陳書記提出的“新交通、新經濟、新生態、新旅游、新生活”的“五個新實踐”,恰恰體現出對東臺新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民生等系統部署。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在筆者看來“新交通”,則是呼應東臺融入長三角“基礎設施的融入”。“同城化”交通先行。而“新經濟”,體現出“十九大”的“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東臺提出經濟要“含金量”,更要“含綠量”?!靶律鷳B”,正是東臺的“資源稟賦”和“綠色堅守”。
其實在筆者看來,“新生態”還有“資源稟賦”意義外對東臺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啟迪作用。這是因為生態有著“政治學”的意義,即生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生態的“經濟學”的意義,即主張的經濟是“集約內涵”式的;有著生態的“文化學”的意義,即綠色生態文化理念崇尚健康、節約、平等、協調、共存。
此外,還有著生態的“社會學”的意義,即生態是基于生態學整體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著生態的“哲學”的意義,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崇天人合一。用這些生態意義上的視角去看,推動東臺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或有著對東臺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在筆者看來,“新旅游”,則是旅游進入深度游、人文游的新要求,旅游文化的物態化、活態化、業態化,是當其時。“新生活”,新的“美好生活”或不僅體現在物質財富,還有更多的社會的公平、正義,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專欄作者、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事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臺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