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農業不如投資農人——沒有真正純粹的農人參與進來,再大投資性的農業項目不過是撈癢癢型的農業——看眼下,看似遍地繁榮的農業新景象,定義為“撈癢癢”是多么的貼切,滑稽而又搞笑,唯一的價值就是能為更多的后來人貢獻深刻教訓的案例!哈哈!何以興農的肺腑之言喲!
跟蔬菜瓜果魚蛋等生鮮商販學習一年,你就可能成為農產品流通乃至電商領域的佼佼者了!
可惜,眼下牛哄哄的資本、牛哄哄的高智商精英,遍地可見都在高談闊論塑造農業航母、帝國的宏偉規劃,但究其背后,很難發現親近農民者、親近商販者… …擺著現成的捷徑為何不被大家看好呢!
菜販子(商販),可能一直跟農民一樣,社會地位卑微。但我們不感到奇怪嗎?如火如荼的新農業瘋狂景象,恰恰這兩撥人無動于衷?難道他們中間就沒有一位明白人?就沒有一位敏銳者?可為什么他們一直表現得那么淡定、那么從容、那么不以為然呢?
總結發現,他們也發現,眼下虛假的繁榮,不過是“胡搞蠻纏”——滑稽而搞笑,終成不了氣候。他們定有他們獨特的見地和遠大的計劃,哈哈,如此眾多的資本人力盡情燒錢教育馴服市場,他們暗自慶幸還來不及呢?干嘛要“發聲”呢。
說說商販。
印象最深的是營口的柑桔販子老王,在沈陽各地的農貿大市場均有自己的“商行”,但如此的陣容,不可能僅為柑桔一個品種吧?海南的菠蘿、廣西的甘蔗、新疆的葡萄……無不都是他們的最愛,他們必須緊隨季節各地游走,否則,如何撐得起一堆“商行”及“班子”全年的持續運轉呢!
跟老王交流的時間不短,從柑桔到椪柑銷售的季節勉強能持續三個月之久,所以。徹夜分享的機會多多,而且好些年,由不得不佩服的五體投地。
商販們的常規思路很簡單:如此穩定還賺錢的買賣,競爭風險呢?
當我們組團進軍本經賣椪柑之后,咱們才頓悟,一車貨至少藏有一萬的純利空間。外行乃至新手大多看的是價格差價,但偏偏終端市場的批發價減除產地的臺版價,明顯是虧本的買賣,讓人望而卻步。
這每車(平均25噸)一萬的純利是如何藏的呢?
大多情況下,25噸運載量的車輛,合法的運載量是15噸,也就是說,裝滿25噸稱之為違規,因此,違規的冒險部分,基本是三分利,路途中的罰款、車主、貨主。也就是說,違規多余裝載的10噸貨物,至少有三噸是沒有計價的。外行乃至新手是看不見的,其中大約藏有2500元的收益空間。
另外,25噸的裝載量,中間會有預防過渡堆壓導致生鮮產品損壞的“隔板”,這批隔板運到目的地之后,會有人專門收購,大約當廢品賣至少值1000元。
第三,產品包裝即紙箱,是當產品銷售出去的,每車大約就多出至少2000元的意外收益。
第四,也是最邪門的所謂“潛規則”,售出時的每一稱重(大約十紙箱貨物總量計800-1000斤左右)必須扣除5斤(5%)的損耗,25噸*5%,大概從銷售端奪回了1.2噸的損失,按市場批發價至少可計2500元。
這大概就是商販們規避風險的能力。而外行或新手是按照上述的這些固有的成本核算貨物到終端總成本價格的。
再說說可持續性。
商販之間的協作是非常緊密的,也就是說,如果哪一天“行”里沒有貨了,其它商販是非常樂意分享他們的貨物委托代銷的。這不過是一個應急的辦法而已!
更強悍就在于,一個商行,至少一大幫“族親”分布在全國各地組織采購貨源,而且內部協調的非常完美,什么時候發運,發運多大量?如何以定金或信用做保證就產地實現庫存量彈性… …一個極其完美的“業務流程”及“信息對稱”的系統。特別是保鮮運輸(也就是當前“冷鏈物流”這個熱詞的概念,人家且不需要或者真正需要的時間很少),這方面的管理他們甚至早就追溯到產品的生產、采收、儲藏等每一細小的環節中了。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農民采收的同時,他們已經好吃好喝的提前駐守在生產基地實施質量監管了,他們有他們相對進步的保鮮技術即措施,什么碎冰、塊冰、條冰等等這類運用的關鍵熱詞,新農人們且似乎沒有提到過。
當社會廣大精英拼命高談闊論農業的時候,人家且悶頭在舍命狂奔… …
如此對照起來一看,就知道現代新農人們顯得是多么的浮躁和激進乃至不著邊際,所以我們認為眼下不少人的農業“滑稽而又搞笑”——大多遠遠地站在真正市場的外邊,使勁暢想宏偉的農業航母遠大規劃呢。
說大家是生產吧,仔細一瞅且不是,說大家在銷售吧,再一瞅也不是,看來看去似乎都在替農業“撈癢癢”——清一色“煽情”呢,大有“兄弟們,沖”的王者氣概,但往深了再一瞅,大凡這些王者每天夜里都在偷偷獨自舔傷呢… …
現行的農業產業鏈是多么的頑強,幾乎銜接的天衣無縫,容不的誰或者多么厲害的人就可能輕易顛覆得了的。再看看那些商販,一個團隊恐怕每天數萬的純收益呢,是他們壟斷了全國億萬萬民眾每天的飲食消費呀。多大的積累?不敢想象呢!實話說,他們如果抱團抗擊顛覆者的話,我想那些號稱10億百億的所謂投資,不過是人家的一盤小菜。這話不夸張,是我在北京新發地發現的一個秘密——真正深藏在背后的黃雀,恐怕是他們,而不是大資本家。
新發地市場上,恐怕有數百民“小工”,東北的人居多。千萬別小看了這些衣冠不整、其貌不揚的小工,顛覆一個產品可謂分分鐘。什么東西、什么時候賺錢、是怎么賺的、產地在哪?如何滲透進入,沒有人會比他們對市場脈搏把捏得更準了。他們想弄清楚一個產品的來弄去脈的時候,就走進這個產品的批發板塊里當小工去,晚上三三五五交換一下意見,當決定干的時候,立即集資直接采用火車皮發運……如果哪個產品被他們瞧上,其他人最好躲遠點。哈哈,他們有他們的競爭辦法,那就是誰不小心跟他們搶生意了,可能很快會有10位、20位小工裝著客戶,整天圍著你討價還價且一天、兩天都不會產生一筆成交的買賣… …再厲害的法規什么的,還真拿他們沒有辦法!
現有的各地農品大市場練就了多少真正的農業精英?咱不得而知,但我真心的敬畏他們!這就是我們在南京蟠龍湖計劃社區店的時候,為什么要選擇第一時間進駐眾彩市場的真實動機——咱們想貼近這股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