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釋放的多種信號表明,坊間一直流傳的中國
經濟已經陷入通貨緊縮的判斷至少還沒有得到中國政府決策層的認可。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財政部和央行研究局首席
經濟學家馬駿先后站出來對中國版Q E傳聞進行辟謠;二是4月30日剛剛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當前
經濟形勢時,再次強調要增加公共支出并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而不是“開閘放水”釋放流動性。在筆者看來,之所以大家對此判斷出現分歧,主要是由于各自對通貨緊縮的定義及其判定依據的看法不盡相同。
由世界上34個國家的900多名知名學者編纂的《新帕爾格雷夫貨幣
金融大辭典》將通貨緊縮定義為“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對應的價格下降和貨幣升值的過程”。美國著名貨幣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也有一句經典名言:“無論何時何地發生的通貨膨脹無一例外都是貨幣現象”,通貨緊縮作為與通貨膨脹相對立的
經濟現象,自然也應該與通貨膨脹一樣首先是一種貨幣現象。
只是,通貨緊縮中的“價格下降”通常指的是社會一般價格水平的連續下跌現象。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存在普遍的產品價格下降,而不是個別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下跌;二是較長時間的價格下降(一般認為應持續6個月至一年),而不是短時期內的價格下跌。在理論上,目前還缺乏衡量一般價格水平的完美指標,在實踐中,通常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 PI)、工業品價格指數(PPI)和國內
生產總值平減指數作為一般價格的衡量指標。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今年一季度CPI同比漲幅1 .2%,漲幅較去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持續在低位運行,PPI同比-4.6%,已是連續三年保持同比負增長。上述數據是許多人判斷中國
經濟已陷入通貨緊縮的主要依據,但是,在中國由于C PI指數構成中食品類商品的權重比較高,而住房與服務類的商品權重較低,所以僅以“被豬肉價格綁架”的C PI數據作為中國
經濟通縮的判別依據總是不那么讓人信服。
另一方面,如果僅以“價格下降”作為是否進入通貨緊縮的判別依據,還有一點常被大家所質疑,那就是:價格下降并不一定都是壞事,并由此衍生出“好的通縮”與“壞的通縮”的區別。由于
生產技術、
生產效率的提升,或者某些外部沖擊(如進口石油價格下降)導致總供給擴張,帶來最終產品的產出增加和價格下降,這被稱為“好的通縮”。比如,近幾十年電子產品價格的不斷下降,近兩年由于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導致中國國內相關產品價格下降等等。
顯然,在大家的意識里,與通貨膨脹一樣,通貨緊縮總是令人討厭的,而現在出現了“好的通縮”,說明僅從“價格下降”的角度來詮釋“通貨緊縮”存在片面性。筆者以為,“通貨緊縮”必須有第三層意思,那就是:由于價格普遍持續性的下降帶來了
生產過剩、投資和消費不足、
經濟低迷甚至
經濟蕭條。簡單理解就是,由于貨幣供應的不足導致了社會產品的持續下降,進而對
經濟增長直接造成了傷害。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大家在討論“通貨緊縮”時,有人說的是“好的通縮”,有人說的是“壞的通縮”,就沒有了討論的前提。
從上述“通貨緊縮”的三層含義出發,就可以初步判斷出中國確實還沒有陷入通貨緊縮階段。第一,雖然中國C PI和PPI長期低位運行,但這更多的是農產品價格下跌、外需不振和國際石油價格下挫造成的,并不是單純的貨幣供給不足造成的。數據顯示,2014年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 2余額同比增長12.2%,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6%,二者都高于G D P增長與C PI增長之和,說明中國
經濟整體上流動性是夠的;第二,目前中國
經濟增長“仍運行在合理的區間”,
經濟下行
壓力加大更多的是趨勢性的因素,社會產品價格下跌是
經濟下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將因果倒置,就可能使得制定的宏觀政策南轅北轍;第三,理論上講,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能拉動
經濟增長,但在當前中國,這一點可能不成立,因為中國
金融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在缺少投資機會的情形下,盲目“開閘放水”不僅實體
經濟獲益有限,還會帶來更令人討厭的通貨膨脹和
金融風險。
4月30日剛剛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當前
經濟形勢時,再次強調了三點:一是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把握好度,注重貨幣政策向實體
經濟的傳導渠道,加大定向調控的力度,及時進行預調微調,而不是轉向寬松的貨幣政策;二是沒必要夸大
經濟的下行
壓力,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增加公共開支來短期穩增長,通過降稅清費來長期穩增長;三是注重擴大消費需求,挖掘消費潛力,培育新的增長點,著力
經濟結構的轉型,而不是一味強調穩增長。很顯然,上述的宏觀調控基調進一步折射了中國決策高層對“通貨緊縮”內涵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