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著名資本運營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資本運營研究中心主任馮鵬程教授接受《中國房地產報》關于城鎮化建設的采訪。原文如下:
城鎮化的前提是有“飯碗”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 張鳳玲 北京報道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強調:“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我國仍將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如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資本運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馮鵬程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產業支撐是城鎮化的杠桿,必須讓每個人有工作有飯碗,現在城鎮化迫切需要實現從物到人的路徑轉型。”
這是他2012年12月去四川省綿陽市等多城市調研得出的結論,“見物不見人”,這是“偽城鎮化”,沒有專業產業園支撐的城鎮化就像沒有血肉的“人”,遲早會“滅亡”。
記者:能否結合您在三線城市調研談論一下,您覺得過去城鎮化有哪些問題?
馮鵬程:始于1998年的房改創造了居民對于住房的巨大需求,地方政府將發展重點轉移到“經營城市”,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借助金融系統的信貸擴大了城市建設的資金規模,回顧美國1840年至1880年期間,地方政府同樣熱衷與類似于中國“經營城市”的市政建設。但許多城市并沒有根據自身城市的特色來發展,城市建設鋪攤子、攤大餅等在東中西部都是非常有市場,但在許多房地產發展起來了,建設了非常寬敞的馬路、非常漂亮的大樓、街道的綠樹都非常整齊,但很多地方只是看到了這些具體的“物”,并沒有看到相關的產業,甚至許多標榜的產業園都是閑置著,所以我認為過去的“城市化”也好,“城鎮化”也好,最主要的問題是缺少產業支撐,自己搞了一場“空城計”。
記者:您怎么看待讓人爭議的是“土地財政”加“地方融資平臺”這一城市建設融資機制,城鎮化的錢從哪里來?
馮鵬程:借助這一融資機制,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設資金近乎在財政體外循環,正常的預算以及財政管理程序無法發揮作用,進而導致城市建設行為缺乏必要的公共約束,部分資金的浪費、腐敗以及好大喜功的市政建設難以避免,但這些手段都沒有錯,錯誤的是建設融資渠道沒有多元化,從發達國家歷史來看,財政、信貸、證券是市政建設的三種主要融資方式,一般說來三種方式會長期共存,相互配合。
記者:但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地方產業園非常之多,您認為目前產業園最需要改善的是什么?
馮鵬程:我認為最應該提高的是產業園的增值服務,因為現在多數產業園都是采取房地產形式,建設銷售出租等形式,但這些產業園引進來后,從哪里招聘人才,又如何解決住宿等后續問題,現在都非常缺失,這是第二個階段,也是目前產業園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覺得主要是做專業性質的。
記者:能否具體描述一下?
馮鵬程:產業園是“設宴容易,請客難”。因為開園者更多從豐富產業規劃、如何做“漂亮”的角度思考,費盡心力把 “園區”周邊環境清空,把原住民整體搬遷。這樣的園區雖好,但總覺缺乏“人間煙火”,除了氣派的建筑,什么都沒有。不是放完鞭炮就結束了,必須研究創意產業園的生態,尤其是后期的增值服務,要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企業財富工場特訓營》鏈接:
https://wenku.baidu.com/view/a3e0e826b4daa58da0114ac9.html
電話:010-64495082,15011006695
Q Q: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fengpengcheng
騰訊微博:https://t.qq.com/uibefengpengcheng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