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企業可以持續發展到市值10億美元以上,我們稱其為獨角獸,如果市值可以到1000億美元以上,我們稱其為超級獨角獸,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什么樣的企業有可能成為獨角獸,什么樣的人更有可能創建獨角獸企業。
1優秀企業為什么會成功?
判斷企業是否優秀,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發展要快,二是存續要長。什么企業可以發展更快?企業能否快速發展,取決于三個因素:
第一、整個行業是否處于快速發展期,用一個現在很熱門的詞叫做“風口”,處在風口上的企業,想不快速發展都難,例如在電商發展的初期,隨便在淘寶開個店,不用怎么推廣,業績都可以快速增長;
第二、企業競爭優勢是否明顯,與競爭對手相比,競爭優勢越明顯,企業發展速度就會越快,這種優勢不僅僅體現在產品上,也體現在渠道、營銷等各個環節上,任何一個環節的優勢,都會加速企業的發展,例如微信在發展初期,憑借強大的產品優勢(與短信相比,費用低,可以發語音,用戶體驗好),不到一年時間,用戶數就突破5000萬,這就是競爭優勢的力量;
第三、目標市場占有率,當目標市場占有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企業的增速將會放緩,這一點大家都可以理解,例如微信,即便是競爭優勢這么明顯的產品,由于現在目標市場占有率太高,增速也明顯放緩。說到這里,涉及到另一個大家經常聽到的說法,時間窗口,我們把企業有機會快速發展的這段時間稱作“時間窗口”,能否及時抓住時間窗口,利用時間窗口迅速擴大規模,對于企業的發展非常關鍵。
2什么企業可以存續更久?
企業能否長期存續,則取決于其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保持競爭優勢最核心的目標是保證目標用戶的體驗,一旦目標用戶體驗變差,不管其技術多么先進,規模多么龐大,商業模式多么巧妙,生態圈多么強大,最終都逃脫不了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在這一點上,微信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微信舍棄了一些短期的商業利益,始終堅持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所以其活躍度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微博的運營能力則相對較差,急于商業化且缺乏對內容的規劃,導致廣告信息滿天飛,用戶體驗不好,活躍度逐步降低。
以上我把企業成功的因素做了簡單的歸類,厘清了基本的邏輯,但現實遠比理論要復雜,經常會出現一些復雜的問題,下邊就對現實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
3互聯網怎么影響創業?
互聯網對創業的影響體現在一正一負兩個方面,正面影響表現在:優勢企業更容易獲得社會資源(包括但不限于資本)的大力支持?;ヂ摼W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過去的信息不對稱,使領先者的優勢迅速廣為人知,由于互聯網的馬太效應,資金、注意力等都向行業領先者傾斜,行業領先者更容易獲得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
例如,母嬰電商領域的蜜芽寶貝,一年之內連續獲得三輪融資,融資金額接近上億美元,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負面影響表現在:企業快速發展的時間窗口越來越短?;ヂ摼W作為一個高效的信息傳播工具,將創業公司的新模式、新理念迅速傳播出去,在吸引來資源的同時也吸引來大量的模仿者,使創新者很快失去先發優勢,創新者的時間窗口越來越短,如果先發者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資本的支持,將很難維持甚至失去領先地位。
例如打車行業,在“搖搖招車”誕生后的不到三個月內,中國各地迅速產生了數十款幾乎完全一樣的打車軟件,在傳統行業,從領先者誕生到模仿者出現一般都要一兩年的時間,互聯網使這個周期大大縮短。
4創業者需要哪些核心能力?
作為一個希望創建獨角獸企業的創業者,一定要具備如下三個能力:
第一、敏銳的發現用戶需求的能力;
第二、調動一切資源去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
第三、調動一切資源維持競爭優勢的能力。
在這三點中,前兩點過去大家說的比較多,我就不多說了,重點說說第三點。企業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用來保持競爭優勢的方法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創業者對行業及宏觀經濟發展有綜合性的認識,走一步,看三步,在不同階段,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針對不同的競爭對手,采取不同的打法,綜合利用品牌建設、商業模式設計等多種方法維持并加強競爭優勢,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戰略能力。
例如,京東在發展初期,競爭優勢就是價格便宜,這種優勢其實是很脆弱的,很容易被對手通過價格戰打敗,但是,京東經過幾年的努力,改善了其物流體系,目前其競爭優勢除了價格便宜之外,物流體驗也變好了,競爭優勢更強了,相信未來京東還會不斷通過各種設計進一步強化其競爭優勢。
5高成長企業等于優秀企業嗎?
企業能夠高速增長,第一種原因是行業處于風口上,用雷軍的話說,風口上的豬都可以飛起來,所以這種企業是不是優秀真的很難說,除了看其增長速度之外,還要看企業自身是不是有競爭優勢,如果企業本身沒有競爭優勢,只是跟著行業的高速增長而增長,那絕對算不上優秀企業;
第二種原因是企業確實有競爭優勢,這時候就要判斷這種競爭優勢是否能長期持續了,只有能夠長期維持競爭優勢的企業才是優秀企業。例如最早的打車軟件“搖搖招車”,比“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起步都早,在創業初期因為競爭對手很少,有先發優勢,發展速度很快,也獲得了知名機構的投資,但隨著各類打車軟件的不斷加入,競爭優勢很快喪失,目前,其打車業務基本已經停止,現在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軟件了吧。
另外,高成長往往會給創業者和投資人帶來錯覺,誤以為自己的企業很強,而松懈下來,反倒放慢了腳步,這點尤其要引起創業者和投資人注意。
6規模等于競爭優勢嗎?
一般來說,企業的競爭力會隨著規模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企業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有些企業的競爭優勢會隨著規模的增加緩慢增加,而有些企業競爭優勢則會隨著規模的增加呈現幾何量級的增加。
例如墨跡天氣和微信,如果兩款軟件的裝機量都是10個人,每天的使用次數假設都是10次,當裝機量都增加到100人后,墨跡天氣每天的使用次數可能是100次,而微信可能會達到10000次,這就是不同產品的不同發展邏輯。
對于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說,當然更愿意選擇那些競爭優勢隨著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企業,這類企業稱為獨角獸的概率更大。
7商業模式是競爭優勢嗎?
商業模式本身是沒有優劣之分的,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例如,在iPhone沒有成功的時候,大家一直詬病蘋果的失敗是由于其系統太封閉,認為封閉的商業模式很難成功,但同樣是封閉系統的iPhone,為什么就成功了呢?
另外,同樣是平臺型公司的模式,天貓可以很成功,但是一些家政服務的平臺就一直做不起來呢?小米成功之后,大家都在談軟硬結合,但是到現在為止,好像也沒有見到有哪家軟硬結合的企業特別成功的。
其實,商業模式是創業者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改善目標用戶體驗,維持競爭優勢,對各個流程環節進行合理設計后形成的一種結果,并不是創業者一開始就追求的一種目標,商業模式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個目標,但有不少創業者把這個順序弄反了,純粹為了迎合某種商業模式而簡單模仿,表面上像模像樣,但實際上卻恰恰忘了最根本的用戶的需求是什么,東施效顰而已。
對于創業者來說,最好能夠擺脫傳統商業理論的束縛,把精力放在調動一切資源滿足用戶需求、構建競爭優勢上,只要戰略夠清晰,執行力夠強,自然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
8競爭優勢和門檻有區別嗎?
我們在評價一個企業強弱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門檻”,我不太喜歡用這個詞來評價企業,因為門檻是一個靜態、模糊的概念,什么算門檻,門檻具體有多高,其實是很難衡量的,如果說技術研發是門檻的話,那為什么摩托羅拉會衰落呢?
如果說企業規模是門檻的話,大公司永遠都不會倒閉了。我更多時候喜歡用競爭優勢來評價企業,競爭優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和競爭對手對比中體現出來的,更能夠動態地反映企業經營能力。
例如三星,由于其研發能力較強,產業鏈比較完整,所以在智能手機出現初期,能夠不斷推出引領潮流的產品,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隨著手機行業的發展,技術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小,產業鏈也逐步成熟,這時候,三星的競爭優勢就難以體現出來了,反而是華為、小米等具有性價比優勢的產品具有競爭優勢了。
上文說了那么多,從企業成功的因素說到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等,轉了一個大圈,現在重新回到開頭的問題,綜合全文的論述,什么樣的企業有可能成為獨角獸呢?
我覺得,從商業邏輯上來說,能夠成長為獨角獸的企業一定符合以下三點:
1、行業夠大,天花板夠高;
2、當前產品競爭優勢明顯;
3、從邏輯上講,隨著規模的擴大,競爭優勢可以得到幾何級數的加強。
投資人在符合這種條件的企業中選擇,投到獨角獸的概率較大。
說完了企業,再說說人,什么樣的創業者有可能創建獨角獸公司呢?我覺得,也要符合以下三點:
1、具有敏銳的商業嗅覺,可以敏銳地感知到用戶需求并組織資源滿足用戶需求;
2、有戰略能力,能夠突破現有思維束縛,從商業本質思考問題,組織資源強化企業的競爭優勢;
3、有企業家精神,敢于冒險,執行力強。如果投資人有幸遇到這樣的創業者,那就準備好資金,勇敢的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