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9年回來,2000年、2001年做搜索引擎的時候,我去參加業界聚會,人家會問我是什么公司,我說是百度。
“百度是做什么的?”我說是搜索引擎,人家說搜索引擎已經過時了,你怎么做搜索引擎?
那個時候新浪、搜狐、網易全都有搜索引擎,你怎么還在做?可是那個時候人們理解的搜索引擎是什么?是你輸入一個關鍵詞要等三秒鐘才能出結果,如果一次搜索讓你找到了你想要找的結果,你會特別高興。
今天你輸入之后如果一秒鐘沒出結果,你就會說“哦,網斷了”。所以人們對于搜索引擎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了,可是那個時候人們會覺得,你為什么還在做這么過時的東西。
但是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從一開始就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你遇到各種事情的時候你要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你是不是經過深思熟慮,這件事情是不是你的機會,你要不要做下去。
一旦你想清楚這個事情,不管外界有多少人在質疑你,不要管他。其實我們這些人都是從小就是學霸級的,你是可以蔑視一切懷疑你、質疑你的力量。就認準了就去做就完了。最后因為你堅持,做成了,你才有成就感,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跑,大家都到終點的時候,這個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面對質疑可能會有壓力,但是正是這個壓力會讓你真正做出一些偉大的事情。
當你看到低效的時候,要想我能不能把效率提到更高,那就是機會
百度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希望大家在查詢信息的時候能夠足夠方便、足夠平等。但是這個社會還有不平等的事情,如果我們從一個比較正面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就給我們帶來了機會。如果你能夠把不平等變得更加平等,你就給更多的人創造了機會,你給更多的人創造機會,你就給這個社會帶來了價值,如果你用這個去創業你就成功了。所以不平等現象是正常的,而且會給你帶來很多機會。
我看到不對的就覺得這是機會,如果我們做出些努力,能改變它,那么它就變得更加正確了。比如現在百度做O2O,我說要砸200億去做,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它確實會讓整個社會運營效率變得更高。例如電影院,目前的電影院上座率僅有15%,其實中國電影院絕大多數是新的,建了沒幾年,座位都是空的,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如果上座率達到85%,資源利用率就會高很多。我們怎么樣通過手機、通過互聯網可以讓觀眾用比較低的價格看電影,就能夠讓整個社會運轉效率變得更高。
當你看到低效的時候,要想我能不能把效率提到更高,那就是機會。所以做百度也好、其他的創業者也好,你要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一定要看到價值和不平等的機會。
成功的創業者,是真的有理想有信念
有時候我講自己經歷的時候,我覺得也許是我跟別人不一樣。但是當我跟很多創業者、尤其是成功的創業者進行交流之后,我發現追求理想這件事其實是有共性的。你跟那些沒有創過業的人說理想,他會說“別吹了,好像把自己說得很高尚,你肯定是為了掙錢。”
但是你真的去問那些做成事的人是不是相信理想,他真的相信。因為任何一個創業者都會在中間遇到挫折、遇到失敗、遇到困難,遇到讓你覺得再也走不下去的時候。而那些僅僅是為了錢而創業的人,在遇到這樣情況的時候很容易放棄,很容易改變,會說也許這條路是錯的,我去干別的吧,我去給別人打工,我去做一個更容易掙錢的事,他其實是放棄了過這個坎兒的一個機會。可是很多時候,你只有過了無數的坎兒之后才能見到成功。
所以我看到的成功的創業者,是真的有理想、有信念,他覺得不管有多少人相信,反正我是信了,我信了就一直做下去,絕大多是人都是這樣的。
一個公司帶有強烈的創始人的色彩是合理的
每個企業的創始人一般來說都是有非常執著的一些理念,這些個理念最后都變成這個公司的文化,這個公司的DNA,所以我一點都不否認,雖然百度現在這個公司已經很大很大了,但是整個這個公司還是帶有非常強烈的我個人的色彩,就是對于技術的執著、對于簡單可依賴的文化的堅持,我們十幾年,從來沒有變過的。
這是一個好事情。一個企業有隆重的創始人色彩是好的,這些年,這個理念大家都接受了,早幾年很多人不接受的。
我們90年代末期我在硅谷時,我們看到很多創業公司,比如說互聯網公司,他們拿到投資之后可能第一件事情找到一個職業經理人來做這個公司的CEO,他們覺得你是小毛孩,你不懂管理,你可能有自己的技術和創意,但公司大了以后需要找專業的管理人管理,但是經過過去十幾、二十年的實踐,我們看到職業經理人管理公司最后大多數管理得一般,而真正最成功的那些公司它現在仍然是它的創始人。
我們也看到有些創始人他干了一段時間之后,厭倦了或者離開了,離開之后公司就走下坡路,后來他又回來,回來之后公司又起來了。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喬布斯是這樣的例子,其實邁克爾·戴爾也是這樣子例子,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一個公司帶有強烈的創始人的色彩是合理的。
真正能夠帶來改變的東西,一開始一定是有一個階段目標的
我發現工業界研究的東西和學術界研究的東西很不一樣。工業界有非常清晰的想法是:這個東西做出來可以產生什么樣的實用價值,市場為什么需要這個。我這個人則是,要想讓我做這個事情,尤其是花精力去努力做這個事情,我一定要想為什么,做了之后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所以后來我到硅谷之后發現真正能夠帶來改變的東西,它一開始一定是有一個階段目標的。想要做的東西,不是為了做研究,而是要它能夠對市場產生一種改變,或者市場對它有需求或者潛在需求的。
喬布斯做出蘋果手機之前,大家可能覺得沒有必要做像電腦一樣的手機,可是這些創業者、這些用技術改變世界的人,他們能夠看到這個世界需要這項技術。所以你首先要搞清楚市場或者這個世界需要什么,你再去做,才有可能做出來好的技術,這樣的技術才有可能是有影響力的。但是除了這個需要你還要真的下功夫,要獲得相應的資質,太笨了也不行;同時還要有相應的資金,技術其實是很奢侈的東西,它是要相當大的投入。
現在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到高科技企業視察,或者是中關村科技園區去視察,經常談的一個問題是美國的企業研發投入占整體收入百分比是多少,中國的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收入百分之是多少,這個數字比美國的百分比要小很多。
為什么要比這些東西?因為你要掙到足夠多的錢才有能力去做研發,才能夠把你的錢投入到研發當中。而這些錢投入之后,才能夠產生相應的技術。所以我在讀中學的時候讀到列寧說的,世界一旦有了需求,就比十所大學更能夠產生的科技更有推動力。這就是市場需求的力量,會有很多人、很多資金涌入到這個領域,人才和資金加入才推動技術的出現。
來源: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