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業初期,股權不能分散
民營企業,創業初期,股權一定不能分散。到一定規模之后,可以股權分散,尤其上市之后,股權更應該要分散。但是,中國的民族特性決定了,早期的時候,
2老板首先對人要真誠
一個
團隊好不好,首先要看作為核心人物的老板做得正不正。
第二,你對人真不真誠,你對你的部下真不真誠。如果你對你的部下內心不真誠,你會在你的言行上表現出來。
我自我感覺,我的缺點很多,但我對我的部下很真誠,這樣彼此容易建立一種信任。
3弄明白員工為什么要跟你干
作為我,就要琢磨員工,他為什么要跟著我干?感情有時候有不可替代性,除了感情因素之外,他跟著你干主要追求什么?要仔細羅列,能羅列出幾十點,但我認為其中兩點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作為一個老板心里要明白,是不是要大聲、實事求是地說出來,他憑什么跟著我干?就是為了錢。
為了錢這是很正當的,我跟你干,我要獲得一個好的收入,我要改善我的生活,我要提高我的生活質量。既然非常正當,就可以放在桌面上去說,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應該滿足他,他作出多少貢獻你就應該給他多少報酬,所以上級對下級一定不能摳。員工該拿的錢一定要讓他拿,除了正常該拿的錢之外,如果他有貢獻的話你還要給特殊的收益,這是第一點。
第二,追求,是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
4不用空降部隊
外面某個人是個MBA畢業的,是個海歸,這個人有多大本事,然后聘來做總經理,這種事我們不做。不是說他沒有本事,而是中國很多企業的特點造成的。
現在回過頭來看,過去十年之內,至少五年前吧,凡是用這種方式引入人才的中國企業,成功概率非常小。
為什么會失敗呢?固然他可能很有本事,但是有沒有本事是相對的。比如一個外科醫生,在他的手術室里面,他是個人才,他跑到商店里面,要當促銷人員,他可能還不如一個小學畢業的。他就不是一個人才了,他這個人才是相對的。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
文化。
再一個,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你已經積聚一個隊伍了,這個人即使是個人才,但是原來的隊伍根據中國的傳統
文化,是不會接納他的。你老總、董事長再怎么扶他,只要
中層干部抵制他,只要內心里每個人稍微抵制一點兒,他工作都展開不了。你再有本事,只要大家抵制你,你也沒辦法。但是你也不可能引進一個大海歸,就把所有過去的人通通都換掉,也不可能。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現在外面知名度高的說是人才的,實際上有很多也不一定是真人才。因為是真人才的人啊,往往是不愛說話。
我過去用過的人里面,真正能干的人很少說我的水平高,我怎么樣,凡是直接就說我的水平很高的人,最后來看,沒有一個是人才,因為他都滿足了嘛。
5選人標準:又紅又專
紅,指人品好;專,指他的業務好。其實這個是兩方面的,任何一個
團隊,你在周圍找人,都是能找到合適的人的,又紅又專的人都是能找到的。
紅,我想稍微有一點經驗的人,他的人品在早期就能看出來;專,其實很大部分跟培養有關。
當然我有一個特點,其實我挺保守的。一般關鍵崗位用人,我都是用跟我10年以上的人,像劉偉都已經跟我快20年了。幾個關鍵崗位的人,跟隨我差不多都在15年以上。這種人,能力你肯定了解了,跟你3年你就已經很清楚了,紅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6對干部充分授權
讓最了解情況的人有決策權。
真正的巨人干部,沒有出來說過對巨人不利的話,這與這些干部得到充分授權有相當關系。充分授權不光是為了這一點,另外一點,公司工作效率會提高,一個企業在人數不變的情況下,作出的貢獻更高。
過去我們管全國
市場,月
銷售額在三四千萬的時候,總部有300多人從事管理。現在一年有10多億的
銷售額,我們總部真正實行管理的全部人員只有十幾個,但是管得也非常好,但每個人他都有權力。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他又有權力,又拿兩個人工資,所以他也開心,效率又高。
7要允許下面的人犯錯誤
用人,他可能是70分,我可能是90分,我授權的時候,我就要忍受這個20分的差距。必須忍受,我也能忍受。比如我前面說的保健酒,我看到就不行。這個做是能做,但是我總覺得,最后這塊的利潤對公司的貢獻,比腦白金會小很多。
雖然我覺得不行,但是決策權在他們。
8多引進戰術人才,少引進
戰略人才
企業制定
戰略的人不需要很多,如果一個企業制定
戰略的人太多,就會整天在一起夸夸其談。
往往水平不高的人自封為
戰略家,因為那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沒辦法證實的。而戰術問題是,你做得出來就是做得出,你做不出來就是不會做。
9只認功勞不認苦勞
苦勞對一個企業是沒有任何貢獻的,它不會帶來任何利潤。但是中國的
文化里面呢,這個傳統就經常說,我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呢。所以你要把這句話明確地提出來,我們企業只認功勞不認苦勞,把它灌輸下去,大家一旦認可之后,這樣企業的效率自然就會高。
10做不到不要說,說了一定要做到
這是我們中國不少人的陋習,喜歡拍胸脯,喜歡說大話,尤其是下級對上級說大話,也有上級對下級說大話。在這樣的氣氛下,這個企業的上下級之間就沒有信任,不信任,時間長了必然會是這樣。這一條我是跟柳傳志學的。
一旦你把這個
文化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來,作為口號來提,每次下級跟上級拍胸脯的時候,報下個月我要完成多少
銷售任務的時候,他會慎重。我們情愿他少報一點,但是你報了多少就一定要完成。所以這樣,一個公司下對上,上對下,一旦這個氛圍建立好之后,這個氛圍也是很
健康的。
P2P垂直細分領域未來的行業格局
近年來,P2P平臺大量涌現,行業競爭愈演愈烈,不斷上演“撕逼大戰”。隨著競爭加劇優質資產愈加難覓,再加上同質化的P2P運營模式,想要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創新模式,開辟產業細分的巨大
市場空間,這樣即使未來“風”走了,也不至于摔下來。
一、消費
金融——將是P2P發展新的藍海
消費
金融是一種基于以消費為目的的消費貸款因其風控好,壞賬率低,從而被行業普遍看好。與傳統P2P相比,個人消費
金融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期限短等獨特優勢。
P2P做消費
金融最大的優勢是資金,劣勢當然是離消費者比較遠。消費
金融市場最核心的競爭點就在于消費場景,也就是和線下商家打通的能力。筆者認為,消費
金融最高境界就是囊括吃穿住行各方面的
金融閉環,客戶可以用投資資金在平臺內享受和消費相關的所有
金融服務,隨著P2P和O2O行業深度融合,消費
金融領域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可期。
以美國的P2P平臺SoFi為例,據了解,這家平臺已經拿到2億D輪融資,其以學生貸為主,它有針對學生貸款再融資的業務,申請學生貸款再融資業務后申請貸款買房的,平臺會有利率折扣等,此外還有MBA貸款業務等,其都針對學生具體需求,依據場景設置,中國的P2P平臺或許可以借鑒,消費
金融將是P2P行業一片新的藍海。
二、供應鏈
金融——未來P2P大勢所趨
關于供應鏈
金融可能多數人都覺得比較抽象,很難理解,筆者就拿前幾天看到的一位業內人士講一個故事來給大家進行闡述。
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上,很多人都欠了債。這天來了一個外地人,來到一家飯館,拿出1000塊錢,說要吃頓飯。飯店老板隨即馬上把1000塊還了肉店老板的肉錢,肉店老板又拿這1000塊還了養殖場的豬錢,養殖場老板又還了飼料廠的1000塊飼料錢,飼料廠老板又拿錢還了飯店老板的1000塊飯錢。這時,外地人說有事要馬上走,不吃了,又把錢拿走了。在故事的最后,沒有人掏一分錢出來,但是所有的人債都還清了,這就是資金的流動特性和
金融服務的價值所在。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就是一個經典的供應鏈
金融的應用場景。
其實,從提供供應鏈
金融服務的傳統服務機構來看,主要有三類:商業銀行、保理公司和核心企業自營。但是,現實中,商業銀行一般只盯著大企業看,根本無暇顧及小的企業,另外,銀行審批手續繁瑣。保理公司也因為資金來源受限,很難在這塊做大做強。反倒是P2P我們都知道,P2P融資端具有速度快、效率高、能力強、成本低等諸多優勢,這點和供應鏈
金融服務不謀而合。另外,P2P網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角逐,從以往拼流量的時代進入到拼資產端的時代,供應鏈
金融成為炙手可熱的轉型方向。尤其是在GDP破“7”社會整體資產收益率下滑,高收益資產消失的時代背景下,供應鏈
金融或許是2015年P2P行業非常重要的方向,它可能會成為未來P2P行業中占比最大的細分領域。在北京前十名的平臺中,除了專注做個人信用貸款的幾家平臺,幾乎所有平臺今年都會有相關的供應鏈
金融隊伍推出,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趨勢。
三、社交
金融——將成為P2P的下一片金礦
目前,通過P2P平臺借貸或者投資,除了關心成本和收益,不信任無疑是阻礙P2P平臺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國內信用體制不太完善的情況下,貸款人怕貸款過程太復雜錯過用錢的時機,投資者怕違約。換個角度,如果大家都在一個圈子里,相互了解,或者借貸雙方僅僅通過各自熟悉的朋友就能建立聯系,用戶是否會放心得多?順著這個邏輯,社交
金融概念應運而生。
還是以美國的P2P平臺SoFi為例其借助學校社交
網絡,將社交和
金融結合在一起,進軍學生貸款
市場。SoFi平臺上資金的出借人是名校的校友們,在借錢給學弟學妹的同時,他們還可以給這些學弟學妹提供事業、工作上的咨詢和幫助。據筆者了解,社交
金融在國內平臺已初現雛形,如,阿里集團的支付寶“到位”、平安集團的“壹錢包”等。
筆者認為,社交
金融主要是熟人間的借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P2P來說,對熟人的
經濟能力,還款能力都有一個基本的掌控,熟人之間的知根知底是借貸安全可靠的有效保證。同時與P2P模式相比,平臺節省了大量費用,使借款人付出的利率更低,出借人獲得利率更高。社交
金融可以有效改進互聯網
金融風險大的問題,社交
金融將成為P2P的下一片金礦。
四、
文化金融——P2P新的發展藍圖
“
文化+
金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自2010年,中央宣傳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
金融支持
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
文化產權交易
市場被更多的人熟知,
文化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期,但是,僅僅通過
文化交易所已經不能滿足許多
文化產權
市場的交易需求,尤其是投融資需求并不能得到滿足,所以
文化+
金融應運而生。
整體來看,目前P2P行業與
文化產權結合的平臺不在少數,但是模式多樣,比較典型的兩種是,一、獨立開展
文化產權的質押、抵押業務。二、與文交所、拍賣行等合作開展
文化產權業務。相對來說,筆者傾向于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模式,獨立開展
文化產權質押、抵押業務。平臺需要自己開發業務,并對相關藏品進行審核,這需要平臺具有較高的藏品鑒定能力。事實上,一般平臺多為風控、IT、
金融專業型的人才,把藏品、審核、鑒定攬入自己手中,勢必要儲備相關方面專業人才,這樣不僅增加了平臺運營成本、同時也會增加平臺風險。
另一種模式是藝術品抵押貸款。而此類業務為避免平臺或擔保公司不專業性導致藝術品鑒定風險,一般選擇與
文化產權交易所合作。如北京的某P2P平臺,與文交所合作開展郵幣卡質押模式,該方式下,平臺一般將風控交給文交所等更專業的第三方進行審核,合作機構對郵幣卡等質押物進行價值判斷,并對其進行管理,同時,大多數合作機構還承擔相關藏品的變現,從而減少了平臺的審貸及管理
壓力;但平臺需嚴格審核合作機構的風控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于更專業的文交所、典當行、拍賣行等機構,可以增加平臺的公信力,增加投資人投標信心。
目前,我國
文化產業搭乘政策春風,發展潛力巨大。在
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
文化產業融資需求也越來越大,切入
文化產權融資的垂直細分領域,將成為P2P新的發展藍圖。
資本運營專家
講師馮鵬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