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兵先生從全球范圍內近期的地緣沖突——烏克蘭危機談起,將當下的格局與100年前一戰時期的世界格局進行類比。一戰前,英、德兩國工業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新型工業的領導者,而英國率先意識到石油的重要戰略價值,并大范圍的控制世界的能源資源,“一戰時,德國的戰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拿到充足的石油。”宋鴻兵說道。二戰時期,希特勒由于石油的缺乏,便發明了極為著名的“閃電戰”,“‘閃電戰’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經濟適用的戰爭,以短平快的模式迅速攻破對方防線。因為德國打不起長期戰爭,否則就會面臨資源的崩潰。”然而,在攻打莫斯科期間,前24小時的推進速度相當之快,但由于石油資源未能保證充足供應,最后德國戰敗,士兵們紛紛步行撤退。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分析,宋鴻兵先生充分說明了石油資源的重要性,同時他指出,“戰爭打的都是利益。”戰爭不是老百姓之間的拼殺打斗,而是試圖控制資源的大公司、大集團重新劃分資源的需要。
反觀今日,美國妄圖將俄羅斯的資源通道完全控制,“顏色革命的真正目標其實是為了扼住俄羅斯的油氣喉嚨。”普京在被“逼”到“絕境”后,終于展開反抗,于是才爆發克里米亞事件。在此之前,普京等在通過各種手段將俄羅斯石油巨頭霍多爾科夫斯基逮捕之后,又借助查稅等方法將其轉讓至英國羅斯柴爾德旗下的尤科斯公司逐步架空、搞垮,最終實現了石油資源的國有化。“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國有化的重要性,如果中國不施行國有化,那我們的石油等資源也會被國際財團控制壟斷。”而宋鴻兵更進一步提出,烏克蘭危機的爆發讓中俄迅速靠攏,并達成協議——中國未來天然氣進口的60%都將來源于俄羅斯。這部分緩解了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
由此,宋鴻兵進一步指出,中國當下所面臨的各種事端,無論是釣魚島爭端還是國內的恐怖分子,都只是一種分心戰術。于是,宋先生認為我國應當“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加強中俄同盟,鞏固歐亞大陸東部地緣板塊,解決我國當下的能源安全瓶頸,如此一來,中國方能不怒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