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圓珠筆,濃縮了那個時代的景象。
1938年匈牙利的一位編輯拉季斯洛·拜羅以圓珠作為筆尖,以活塞筒作為筆芯,發明了圓珠筆。“拜羅筆”風靡一時。但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漏油,消費者受不了污染,很快圓珠筆就沒了市場。1945年美國企業家雷諾茲改用重力輸送油墨以改善筆尖工作環境,但還是沒有徹底解決漏油問題。于是,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先后加入到了圓珠筆的技術攻關中,而且,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筆尖的改進,圓珠材質數度改良,筆尖機械配合結構數度改進,但仍然沒有攻克漏油難題。1950年,日本發明家田藤三郎變換了思路,經過試驗他發現圓珠筆一般寫到兩萬字時就漏油,那么,控制圓珠筆筆芯中的油量,使之寫到15000字左右時剛好用完,便棄之不用,漏油問題不就徹底解決了嗎?這一發明造就了圓珠筆巨大產業。
在圓珠筆漏油問題產生到解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中體會那個時代的四個基本特征:
一位編輯發明了圓珠筆,技術創造已進入日常生活——創造的全民性。
2500年前的孔子與蘇格拉底宣傳學說,需要親自周游列國,而到20世紀,一個具體而微的圓珠筆漏油問題卻可以牽動歐美日列國,問題可自動周游世界——課題的世界性。
歐洲人針對問題出現點——筆尖進行科技攻關,而日本發明家針對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改從筆芯著手,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難題。這一改變,使我們看到思維角度的重要性。這個發明也為策劃科學貢獻了一個創新方法(回避法)的經典案例,被收入21世紀版的WBSA教材——創新方法的繼承性。
田藤三郎的靈感是建立在“用完即棄”的理念基礎上的,這一理念是“生產線、標準化、大工業、大市場”時代的社會心理反映,人們共同創造著社會環境,共同體驗社會環境,共同理解社會環境——理念基礎的社會性。
創造的全民性、課題的世界性、創新方法的繼承性、理念基礎的社會性,構成了以“命令自然”為特征的二十世紀策劃思想社會基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某一領域產生的思維方法,經過哲學化,移植到更廣闊的應用領域,使“科學地借鑒創新方法”具有普遍可能性。例如,二次大戰時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所提出發明的5W2H法(又稱“七何分析法”),在技術發明、會議討論、群體策劃中被廣泛使用。這個方法掌握起來很簡單,但很實用,即對問題從七個方面進行設問:
1、革新或發明對象是什么?(What)
2、為什么需要革新或發明?(Why)
3、革新或發明從什么地方入手?(Where)
4、誰來承擔任務?(Who)
5、何時完成?(When)
6、怎樣實施?(How)
7、達到怎樣的水平?(How much)
經過“域”的飛躍,人類普遍新增了“整合資源”的策劃能力,創新方法也具有可借鑒性,“科學地發現與利用規律,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決策的思維方式”這一“策劃”概念升級為:科學地發現與利用規律,借鑒與運用科學方法,整合資源,進行決策的思維方式。
自19后半葉至20世紀前半葉,策劃思想“質”的飛躍與“域”的飛躍結合在一起,所達成的人類百年進步幅度大過自人類誕生以來的數萬年發生的變化,我們在不得不驚嘆人類的偉大的同時,還要把這種偉大創造歸功于另一種人——企業法人。
摘自WBSA核心教材:史憲文著《現代企劃:原理、案例、技術》,2010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