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對健康中國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從國學經典中汲取智慧,才能成就‘健康中國人’。”大格局、大融合。2019年1月8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健康中國論壇(2018年度)在北京舉行。中國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在會上指出,國學經典中蘊含兩種內涵:第一,精神價值,即國學經典傳遞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第二,修養方法,即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行為范式。
中國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作主題演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經典可以用‘國學五經’來概括,即《易經》《論語》《道德經》《六祖壇經》和《黃帝內經》。” 張其成指出,《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中醫學經典、養生學寶典,也是第一部生命百科全書,它不能被簡單地視為一部醫學書,它還囊括了天文、地理、歷法等內容,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也從生命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健康的總原則。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張其成解釋,這八個字也是中國當代健康原則——養生要效法陰陽的變化規律,與方法和技術相和諧。從國學經典的角度解讀,健康就是就是陰陽中和。“陰陽中和”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是中醫上生命健康的最高原則。
以太極圖為例,一張太極圖有白有黑,其中包含儒家、道家、佛家、醫家四重概念,白為陽,黑為陰。張其成解釋,儒家,代表陽剛、勇往直前、百折不撓,道家是黑,代表陰柔、自然無為、謙虛謹慎。這兩者不是分割對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家是外側一圈,中醫則在中間。
“養生有沒有方法?嚴格的說沒有方法,沒有一種統一的方法”,張其成指出,養生有一條統一的原則,那就是來自《黃帝內經》的四大方法: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張其成表示,幾千年前祖先對養生的思考,即便在今天,依然是值得參照的黃金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