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企業
地點:浙江省 - 杭州
時間:2005/11/17 0:00:00
中新浙江網11月21日電 浙江正處于工業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原材料、能源、土地等基礎資源的全面緊缺,勞動力工資提高,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上周六,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商學院舉辦了“企業網絡與經濟增長”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全球一體化和網絡化發展條件下,浙江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和持續增長的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大而不強是集群企業普遍困擾
王陸莊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周虹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商學院副教授
以塊狀經濟為標志的浙江經濟連續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大大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浙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浙江制造”的崛起,而制造業迅猛發展勢頭又來自于產業集群。國際發展經驗和中國發達地區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以制造業為主的區域性產業集群是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迅速發展經濟的入門之處和增長捷徑。
但是,以塊狀經濟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峻的考驗,經濟增長遭遇了未曾預料的“拐點”,浙江同樣如此。2003年、2004年浙江連續遭遇了嚴重的“電荒”,成為全國拉閘限電范圍最大、缺電最嚴重的省份,去年超過一半的企業非正常停電,平均每月停電11.32天。同時,土地、能源、水這些初級生產要素全線告急。杭州、溫州、臺州、義烏等地數以千計的企業排隊等地,依靠市場和產業集群的浙江經濟突然發現其體制優勢已經不再,產業集群的升級迫在眉睫。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商學院對溫州海城水暖潔具集群、溫州樂清柳市低壓電器集群、紹興縣輕紡印染集群、臺州溫嶺摩托車集群、溫嶺大溪泵業集群和溫嶺牧嶼鞋業集群等6個地區的調查表明,要素制約已經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首當因素,大而不強是集群企業的普遍困擾,高級人才缺乏成為解決發展問題的最大瓶頸。
溫州海城水暖潔具集群有16家龍頭企業具有自營出口權,其產品的90%以上出口。但是這些出口導向型企業在國內的增值很小,某企業生產的60元的水龍頭,在國外零售市場可以賣到480元,國外批發商售價240元,國外進口環節售價約120元,集群售價與國外最終零售價相差8倍。
6個地區的產業集群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其中大多數又是家族企業,企業的經營管理(甚至技術)資源主要依賴于家族成員,對社會上的高級人才無論是利用數量還是管理能力都非常有限,比起全國的平均水平,對于高級人才的需求這些企業更為迫切,他們更強調高級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企業主都認識到集群企業發展的“短板”是高級人才的缺乏,但是如何引進高級技術人才和職業經理人,以及以多大的激勵和如何對他們約束一直是個難題。
產業集群:家族企業困境的一種出路
李建升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
浙江家族企業走產業集群的道路,可以走自己組成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的合作形式,或者眾多的家族企業為一家其他形式的企業配套生產零部件;也可以是家族企業圍繞某個產品的生產,各自負責生產過程中的一個或幾個環節,從而形成一種產品的生產鏈,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他們之間就像一個企業的多個事業部一樣。
紹興的紡織產業就是這種出路有效性的一個例證。
紹興的紡織工業已從最初的紡織原料發展到現在的服裝服飾加工門類齊全的產業群體,涵蓋了聚酯、化纖、織造、服裝服飾、燃料、紡織機械等重要的紡織領域。化纖生產量、領帶生產量、襪子生產量、紡織品的成交量均居全國第一。這樣的局面形成,得益于走集群之路,眾多企業分工合作:有專門供應原料的企業,有專門從事產品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生產的企業,有專門從事設備維修的企業、區域鄉鎮的子集群構成。紹興市區和紹興縣以化纖及布料生產為主,上虞以棉花紡織為主,嵊州以棉花紡織為主,諸暨以襪子生產為主,新昌以毛紡和紡織機械為主。在同一個縣或同一個鄉鎮,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有數百家或數千家。這些企業在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又進行深度的分工。這樣企業只管自己從事的生產環節,不用考慮原材料的供應,不用考慮產品的銷售,更不用考慮機器的維修,這些都有其他的企業專門從事。企業也不用培養一個采購部,不用花時間和精力對原料采購進行管理,也不用擔心和防止采購者以次充好及吃回扣,因為這些問題會由于集群中的企業廣泛合作和家族化管理而得到有效解決。
集群企業外遷給中小企業創造機會
蔡寧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曉娟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
浙江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外遷是與企業向某一區域聚集相逆的企業區位選擇現象,相對于非集群企業,集群企業可以享受到集群共享性資源提供的非對稱競爭優勢。寧波服裝集群的杉杉集團于1999年初將總部遷往上海浦東,開始涉足高科技行業,其經營模式從一個以服裝為核心業務的模式轉變成一個服裝、科技、投資三大板塊的多元化模式。上海的信息、人才、市場等功能優勢,為杉杉集團外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2004年杉杉集團服裝業務收入為7.6億元,電池材料業務收入為2.4億元。與此相對應,同樣在寧波服裝集群中的雅戈爾集團,一直專注于傳統的服裝產業,充分利用集群網絡環境提供的資源優勢,如相關產業知識和高質量的勞動力等,其西服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取代了杉杉品牌西裝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戰略定位的差異導致了杉杉集團和雅戈爾集團不同的區位選擇。
集群企業外遷也可能促使集群網絡形態的變遷,某個企業的外遷可以為集群內其他企業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外遷的企業在集群網絡中所占據的結構洞可能會被集群其他企業占有,為其他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集群網絡內部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從而保持集群網絡的活力,形成了激勵中小企業成長的氛圍。以寧波服裝集群為例,過去是杉杉、雅戈爾兩個大型服裝企業,現成形成了既有杉杉、雅戈爾等上市企業,又有羅蒙、培羅成、太平鳥等大型服裝企業,還擁有了一批從事紡織、面料和輔料生產的中小紡織企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形成了分工合作機制。
浙江企業反哺浙江經濟
葉加申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家族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外國語學院副院長
曹大立 浙江省政協常委原浙江省人民政府駐上海辦事處主任
在滬的8.4萬浙江商人經營著6萬家企業,他們掌控了1700億元資金。2000年以來,在滬浙江企業回浙江投資總額約150億元。浙商走出去后騰出的是低附加值傳統產業的空間,換回的卻是高附加值的高新產業,這樣的反哺無疑有利于浙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帶來了浙江提升產業層次一次不可錯失的良機。
浙商郭廣昌的復星集團在浙江的投資領域已呈多元化,在鋼鐵領域,投資數十億元在寧波建設了較大規模的新型鋼鐵企業;在醫藥領域,他們投資了1200萬元參與改制設立湖州復星醫藥有限公司;投資430萬元參與發展浙江天一堂;復星重要參股企業聯華超市以1.2億元收購浙江華商集團家友超市,到目前通過合資及新開辦的超市在浙江超過100家。
復星高科走的反哺之路,實際上是一條“多贏”之路,即企業要贏、股東要贏、當地政府要贏、企業的員工也要贏。像復星高科在上海起步,然后向自己熟悉的產業反哺家鄉,這是浙商發展型反哺的一種創新模式。
而凱泉集團走的是一條技術型反哺之路。起步于溫州永嘉的凱泉集團在溫州發家,1995年移師上海發展,憑借上海先進的技術、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經過10年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泵生產企業。
2001年,凱泉集團啟動浙江凱泉工業園項目;2002年,組建中國凱泉泵閥集團,通過資源共享,整合溫州泵閥企業,形成浙江最大的泵閥集團,目前泵閥產業已經成為溫州的支柱產業。
精明的浙商,在跳出浙江發展自身的同時,沒有忘記“反哺”浙江經濟的責任。浙江省在外從事商貿流通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的產品70%以上是浙江制造,年銷售額在3000億元,約占省內相關產業產出的30%。有資料表明,浙江在外企業中,以拓展市場為主要目的的占66%,以獲取原材料為目的的占14%,也就是說,浙江在外企業的成長,有效地帶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
下周講堂
市場規劃與關鍵客戶管理
時間:2005年11月27日
主講:秦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企業家研修中心客座顧問、清華大學職業經理培訓中心銷售管理專項顧問、國務院企業家研修中心營銷管理專題講師
簡介:如何制定業績計劃、如何管理關鍵客戶、對待不同級別的客戶應當采取怎樣的策略等,都是各級銷售經理非常關心的問題;本階段課程從區域銷售經理的市場職能入手,闡述了制定營銷計劃的要領、關鍵客戶管理過程、業績管理的漏斗法則等市場管理中的核心問題;本課程既講述了區域銷售經理管理市場管理客戶的核心思想,同時又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具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