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層清理“僵尸企業”信號頻頻。11月4日,國務院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要“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調研時也側重表示“要加大淘汰僵尸企業力度,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向“僵尸企業”宣戰,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在調整產業結構、化解過剩產能和消融系統性風險方面走出的關鍵一步。“僵尸企業”的形成,是一個多年來各方面錯綜復雜的因素導致的疑難雜癥。過去多年,中國經濟陷入了一個難以擺脫的循環:越是下大力氣化解過剩產能,過剩產能卻越是嚴重。比如,我們與鋼鐵、水泥、電解鋁的過剩產能斗爭了很多年,但這些行業的產能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與日俱增,國家發改委調查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在 39個行業中,有21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低于75%,而中國的很多新興行業的發展則更是一哄而上,政策一鼓勵,各地大干快上,不到短短幾年,一些行業便從短缺行業很快成為產能過剩行業。中國的光伏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風力發電機組目前閑置產能逾70%。產能過剩行業大多行業的效益很差,但卻能以種種原因從銀行和政府獲得照顧,僵而不死,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頑疾。
從中國“僵尸”企業目前的情況看,大體有這么幾個特點:第一,“僵尸企業”大多都是規模比較大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規模大,員工多,在地方的經濟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政府出于維穩等各種考慮,既不讓這些企業破產,也難以使其獲得新生,只能通過銀行或政府的不斷輸血維持現狀;第二,“僵尸企業”所在的行業大多是產能過剩行業,比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這些行業一方面為地方創造了很大的GDP,另一方面從經濟效益而言已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但地方處于就業和GDP的考慮,不讓這些企業破產重組;第三,“僵尸企業”從產業來看,基本屬于比較低端的制造業領域,屬于一低(低附加值)和“三高”行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第四,“僵尸企業”大多占有很多政策和信貸資源,債務負擔沉重,資產負債表嚴重惡化。以去年的數字為例,鋼鐵行業在8月份負債超過了3萬億,18家上市鋼企負債率超過70%,這些行業一旦經濟下行,投資需求萎縮,沉重的債務負擔立即會讓企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
應該看到,僵尸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的雷區和集中引爆點。應該看到,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風險周期,包括債務和各種杠桿在內的風險考驗中國經濟的安全系統,特別是企業債的風險,更是當前中國經濟當前的頭號大敵。自2012年以來,中國的企業債務占GDP之比超過了113%,遠超90%的國際風險閥值。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今年10月份的報告中預計,新興市場國家中,企業和銀行有最多達3萬億美元的過度舉債,中國是其中規模最大的。渣打銀行在去年的研究報告中就曾指出,中國的債務負擔遠高于近年來的任一時期(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債務GDP占比達到245%),并且債務負擔還在持續升高。渣打銀行認為,鑒于中國的大多數債務為銀行貸款,且經常進行“借舊還新”,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大量違約。但銀行的不良貸款也在上升,目前已升至未償貸款總額的1%。但是到了今年前三季度,企業債違約不斷爆發,按照穆迪的預計,今年前三季度爆發的企業債違約已經超過去年去年的總和,而中國的不良貸款在前三個季度已經攀升至1.59%,比去年同期上升0.43個百分點,農業銀行(行情601288,買入)的不良貸款率再次突破了2%的警戒關。銀行不良貸款的飆升和企業債違約事件的爆發,一方面和當下的經濟周期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大量的“僵尸企業”占有過多的信貸資源,導致信貸資產的質量嚴重下滑有很大的關系。
同時,在“僵尸企業”大量存在的情況下,資源的錯配極為嚴重。仍然以信貸資源為例,盡管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目前中國的M2高達135萬億,但大量的中小企業融資越來越難,中國企業的融資成本遠高于歐美等國,究其根源,就是因為大量的“僵尸企業”占有了信貸資源,導致中國的貨幣政策出現了“發行貨幣越多,流動性越緊張,資金的價格越昂貴的”怪圈。在“僵尸企業”效益低下又不讓倒閉破產的情況下,契約精神和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失靈,企業抓住政府喜歡GDP的心理,進行政策套利,從而使得中國經濟在“供給端”基本追求產業低端,但又能很快見效的產業,這使得中國經濟升級的阻力巨大。
就此考慮,下決心對“僵尸企業”進行清理,既為中國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重點,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兌現中國經濟 “供給端”的真正升級,若下決心鏟除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干擾,依照市場的法則促使“僵尸企業”出局,產業競爭的思維便會發生質的改變,然而企業的供給端,企業和政府或將不再按照規模和低端來追求華而不實的GDP,而是會走向高端和有競爭力的產業。為何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企業爭做低端,包含當前熱炒的機器人(行情300024,買入)產業,中國很多企業一齊撲向一些位于最低端的鏈條,均為契約精神匱乏作祟。若以改革和市場的原則促使“僵尸企業”出局,這個怪相由此便會消除,銀行的隱形金融風險也將大大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