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如果星巴克是央企,劇情會怎樣發展?
如果星巴克是央企,價格肯定比現在還高。星巴克靠咖啡文化定價,央企靠壟斷資源定價。星巴克的咖啡價格再高,也要遵循市場規律,不然其顧客就有可能去上島咖啡或別的咖啡店。而央企則不然,坐享壟斷資源,我要漲價就漲價,既不用擔心顧客也不用管納稅人。
如果星巴克是央企,服務肯定沒有現在好。星巴克靠細節服務留住顧客,央企靠獨家壟斷逼來顧客。咖啡市場雖然需求量與日俱增,然而競爭也十分激烈,而央企不愁顧客,即使服務再差,也有不少顧客乖乖上門。
如果星巴克是央企,顧客肯定沒有現在多。咖啡不是食鹽,不是房子,不是汽油,如果價格高服務差,顧客肯定比現在少很多,大家寧可不喝咖啡也不會再去星巴克。非生活必需品靠品牌美譽贏得回頭客,品牌差評必然流失顧客。
如果星巴克是央企,央視肯定不會咬著它不放。報道的基調立馬變了,高價就成了“與國際接軌”,暴利就成了“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服務差就成了“倡導一家親、平等服務理念”,顧客少就成了“營造一個寧靜舒適的消費環境”。
可惜,星巴克不是央企。作為全球咖啡連鎖店的領導者,星巴克創造了一個咖啡帝國,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個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對手。星巴克到底得罪了誰?
顧客?應該不是。在星巴克排隊買咖啡的比比皆是,找不到座位失望之至的比比皆是,一坐就是大半天的也比比皆是。若說星巴克太貴,又沒人逼著、綁著顧客購買它的服務。咖啡畢竟不是食鹽、水等生活必需品,不是離不開的手機話費,也不是非看不可的病痛、非買不可的房子、非用不可的汽油,只要合法經營,其定價高低政府無權過問,供需雙方一個愿打一個意挨。星巴克能夠在中國雄踞咖啡店第一,與其洞悉消費需求、提供優質服務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當央視要為大家振臂一呼“星巴克的咖啡太貴”時,消費者才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比星巴克貴得離譜的東西太多了,而且太影響百姓生活了,央視卻三緘其口。
競爭對手?不像。星巴克在大陸的最大競爭對手,非上島莫屬。發端于臺灣的上島咖啡,在大陸發展十多年來與央視并無交集,況且其價格與星巴克亦不相上下,雖然整體略低,但如果真要從價格上攻擊對手,自己也撈不著什么好處。
媒體?或是或不是。或是,因為微博、微信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速,使得大家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傳統電視媒體需要新聞猛料提振收視率才能堵住廣告主的嘴,需要找行業領頭羊的軟肋要脅其投放電視廣告。或不是,因為無論星巴克還是上島,都很少直接通過廣告的形式宣傳品牌,特別是不會選擇天價的電視廣告進行宣傳,口碑傳播是咖啡連鎖店最主要的營銷From EMKT.com.cn策略,增值顧客的服務體驗使其口口相傳既能增加忠誠度又能帶來回頭客。
麥當勞、肯德基、奔馳、寶馬、蘋果、星巴克……中槍的為啥都是洋品牌?在各方引頸翹盼的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央視如此高調棒殺外資,到底是要向市場釋放怎樣的信號?“國進民退”之后再接再厲掀起“國進洋退”,國家隊全面控制各行各業?但愿這只是筆者的臆斷。
無形之手若伸得太長,市場經濟苦心經營之成果或將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