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龔鵬程新著《仁者壽:儒門養生法要》新書研討會在北京天泰書院舉行。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現代社會,為什么人們卻越來越難以獲得身心健康?盲目進行食療、按摩、針灸、瑜伽,是否為養生正途?針對現代人對養生的種種疑惑和爭論,龔鵬程在本次研討會上,同與會專家、媒體共同研探中醫養生傳統的主要來源——儒家思想,力圖從經過千百年積淀的先賢思想中追尋養生的真諦。
龔鵬程認為,養生的“養”,是儒學中的關鍵字,意涵特別豐富。例如儒家講治病,就常稱養病。《周禮·六官·疾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這個“養”字便解釋為“治”。《孟子·盡心下》說:“養心莫善于寡欲”。養,趙岐注也說它即是治的意思。所以,養不是自然地生長,而有人為地調理育化、讓它歸于正途之意。某些時候,養與義通用,均是合宜的意思,也是這個緣故。
不過,養這種治理調育,不是剛性的、強力而為的;而是如風雨潤物般,令其得以生長。故朱子解《孟子·離婁上》“中也養不中”的“養”字說:“謂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我們談養生,首先需體會這個“養”字。如激烈運動、減肥、抽脂、節食、禁欲,或以藥物攻治身心,都失了養的寬和怡豫之感。
除此之外,在此次研討會上,龔鵬程還詳細介紹了儒醫養生的起源和主要方法,并通過剖析儒家養生的原則——仁者壽,強調了“養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