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立夏節氣,中醫把整個夏季分為夏和長夏,如夏對應心臟,長夏對應脾臟。本文對此兩個節氣的養生知識給予分別普及和講解。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于機體表面。夏天的特點是燥熱,“熱”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盛夏酷暑蒸灼,是心臟病的高發期,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所以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內經》提到人體三寶,“精、氣、神”,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心靜人自涼,對解除“苦夏”十分重要。
一、夏季養生原則:
1、健脾除濕。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癥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濕之物。如藿香、佩蘭等。
2、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解毒清心火作用的食材如: 酸角、薄荷、金銀花等來祛暑。
3、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二、食療方:
1、清咽潤喉茶
預備材料:杭白菊、胖大海、甘草、金蓮花、百合花。作用:清熱潤肺,消痰利咽。備注:虛寒體質及月經期內者不宜飲用,孕婦忌用。
2、綠豆木瓜美容養生粥
預備材料:綠豆、大米、百合、小麥、薏仁、木瓜粉。作用:此粥清熱解毒,涼血,潤養肺經,安神養膚,對乳腺發育很有幫助。常食能使皮膚變得光潔柔嫩、皺紋減少、面色紅潤。
3、清熱潤燥粥
預備材料:小米、大米、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紅棗、山楂、紅豆。作用:此粥能養腎氣,健脾胃,清熱潤燥,增強機體免疫和防癌,是一種適合各類人群延年益壽的佳品。
三、飲食禁忌
在夏季首先要少食糖。因為多食會使身體血糖升高,易誘發痱子、癤瘡、癰腫等皮膚炎性病癥。尤其是血糖長期過高的人更要少吃或不吃。因為,糖在體內分解時會使血液從正常的弱堿性變為酸性,形成酸性體質。酸性體質的人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弱,各種致病菌便可能乘虛而入,引起癤瘡等皮膚疾病。
長夏養脾,你會了嗎?
中醫認為:長夏養生,重在于脾。脾臟的特點是“喜燥而惡濕”。長夏是濕熱多雨季節,脾易被濕困。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脾陽。而濕和熱都是會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氣,“濕氣通于脾”,所以長夏是脾臟保健和養治的重要時期。也正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機理所在。
脾胃的健康和飲食與調理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很多健脾的方式都是從飲食和調理方面來做起。
1、多吃“殺菌”蔬菜:夏季是人類疾病尤其是腸道傳染病多發季節。多吃些“殺菌”蔬菜,可預防疾病。這類蔬菜包括:大蒜、洋蔥、韭菜、大蔥等。其中,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蒜,最好生食。但患有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人群慎用。
2、“”冬吃蘿卜夏吃姜?!啊遍L夏時節應多吃些姜,姜是暖的食物,夏天人身體毛孔張開多食用姜有利于濕寒氣排出。但生姜性燥會傷陰,晚上不宜食用。多喝紅豆薏米湯可排除身體濕寒氣、利尿。
3、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病。
4、牛奶中醫認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過滋陰、解熱毒來發揮“去火”功效,而且牛奶中含有多達70%左右的水分,還能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損失的水分。
5、蛤蜊蛤蜊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有助于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加速膽固醇排泄。夏季的蛤蜊肥厚,吃起來口感更好。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女性月經期間及產后忌食蛤蜊,受涼感冒者也忌食。另外,蛤蜊不宜與啤酒同食,否則容易誘發痛風。
6、夏日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容易煩躁傷心,易傷心血。這時適量服用蓮子芯來養心,蓮子芯的味道雖然比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養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壯腸胃。在三伏天吃些苦味食物,或飲用一些好的啤酒、咖啡等飲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煩惱、提神醒腦,還可以增進食欲、健脾利胃、消暑清熱的作用。但患有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的病人不宜食用苦味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7、炎熱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每喝三杯以上綠茶的老人,不僅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較低,他們在總體的記憶力、注意力上,要明顯高于平時喝綠茶較少或不喝綠茶的人。
長夏要注重補足水分,尤其是老年人在預防方面,首先是要注意補充水分。:炎熱的夏季,人體出汗較多,而老年人體內水分比年輕人要少,加之生理反應遲鈍,所以在夏季最容易“脫水”。“脫水”會使血液黏稠,這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癥或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來說無異于“火上澆油”,輸向大腦的血液會受阻變緩,發生中風的概率自然會增高。
二、“冷”過敏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空調無處不在,室內外溫差太大,從炎熱的室外走進室內的瞬間寒氣由毛孔直接進入身體,導致現代人的“富貴病”。身體內寒氣過多得不到排出會導致一些亞健康,如:乏力、早晨起床后感覺很累、腿腫、腰酸、腰痛等癥狀。
三、常備防暑藥
盛夏酷暑,高溫燥熱,常使人們食無味、睡不香,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乏力,甚至惡心、嘔吐等癥狀。為了安全度夏,家庭準備一些防暑藥物是很有必要的,在此提供以下幾種“簡、效、廉”的藥物,供參考選擇:
1、仁丹:能清暑祛濕。主治中暑受熱引起的頭昏腦漲、胸中郁悶、腹痛腹瀉,也可用于暈車暈船、水土不服。
2、十滴水:能清暑散寒。適于中暑所致的頭昏、惡心嘔吐、胸悶腹瀉等癥。藿香正氣水:能清暑解表。適于暑天因受寒所致的頭昏、腹痛、嘔吐、腹瀉突出者。
3、清涼油:能清暑解毒??芍委熓顭嵋鸬念^昏頭痛,或因貪涼引起的腹瀉。
4、無極丹:能清熱祛暑、鎮靜止吐。
5、避瘟散:為防暑解熱良藥。能祛暑化濁、芳香開竅、止痛。
6、菊花:具有消暑、平肝、利尿等功效。有高血壓患者尤宜。以開水泡代茶飲。
7、荷葉:適宜中暑所致的心煩胸悶、頭昏頭痛者。有高血壓患者尤宜。以開水泡代茶飲。
四、冬病夏治
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藥膏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
五、中醫調養方式
除了飲食養生還有經絡養生,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按摩、針灸、艾灸等方式,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夏季想要健脾祛濕,可以對下面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艾灸。
1. 三陰交穴
對三陰交穴進行按摩或著艾灸能夠起到很多的保健養生作用。在這個季節對三陰交穴進行艾灸,能起到健脾祛濕的功效。
2. 神闕穴
神闕穴也就是我們肚臍眼的位置,用艾灸熏炙神闕穴,同時配合按摩或者艾灸足三里,有調理腸胃,治療腸鳴腹痛的作用。
3. 承山穴
承山穴,通過揉按或者艾灸承山穴,可以治療一些腸胃疾病,如便秘等,也能起到健脾祛濕的功效。
4.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是在腿內側,膝蓋有一個凹陷的地方,此穴位有清熱利濕、健脾益腎的功效,通過點揉或者按摩這個穴位能夠緩解腹痛、水腫等疾病癥狀,常對這個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排除體內的濕氣,幫助健脾祛。
5. 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對于胃部疾病有治療功效,有生發胃氣、燥化脾濕的功效,常按這個穴位能夠健脾養胃,祛除濕氣。
以上幾個穴位,平時可以輪流揉按,每穴2~3分鐘,每天二次,以按至穴位酸脹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