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全國性企業的省級分公司和環球互聯網集團總部培訓部任職總計逾十年,既做培訓管理,也扮演培訓授課和發言人的角色,一次偶然機會,有朋友問我,是否有興趣一起投資培訓公司?既然是老本行,自然興趣濃郁,便決定以小股東的身份參與其中,不在收益,在于體驗。
懷著激動的心情在一紙合約上簽字畫押,我開始利用課余閑暇時間參與乙方培訓咨詢管理公司項目,并擔任兼職顧問的工作,跟培訓咨詢公司貼近市場前沿的銷售團隊溝通多了,慢慢了解道,近幾年,甲方客戶對于外部培訓合作項目有了不一樣的需求。作為甲方代表,亦深有同感。主要感觸可以歸納為四點:
一、十年前,授課式培訓講座褪下主流光環
大約十年前,需要外聘講師的企業一般處于發展的兩級,要么是資金量非常雄厚的大公司,要么是從未設置培訓部門的初創型小公司。
前者擁有完善的培訓團隊和架構,需要外訓課程必須干貨滿溢、正能量滿格,課程主題一般與內部現有培訓資料形成互補局面,一部分企業的管理層甚至要求資深內訓師復制課程,并在企業內化和傳播。
后者為節約成本,架構頗為精簡,員工常常一人身兼多崗,每次外聘講師授課,都希望是錢花在了刀刃上,恨不得做一場培訓就可以發揮多諾米骨牌效應,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瞬間提升團隊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在培訓內容呈現上,大多外聘師資授課的企業需要權威的專家來傳道、授業、解惑,他們一般有著強有力的學術背景,常是專家、教授、學者、暢銷書作家等,教育背景基本碩士起跳、博士為優、博士后更佳。企業管理者偏好授課式、大講座類型的培訓設計,課程內容廣泛涉及業界認同的權威理論、國內外知名輔導工具等,授課環節互動研討,但占比不高,主旋律多為專家式的一對多授課,學員帶著空杯心態接受涂鴉式灌輸,然后帶著厚厚的學員手冊回到工作崗位,基本是等到有需要時再翻開參照。
在授課形式上,為讓干貨知識點產生利落地價值,很多全國性還喜歡用視頻連線的方式,讓員工更多地參與其中,令培訓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二、五年前,企業的培訓管理意識不斷提升
近幾年,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發展迅速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關于工業4.0或中國制造2025的討論越來越多,無論是職場小白還是職場精英,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習提升訴求,這間接助推企業對于培訓部門或培訓崗的需求。沒有一個企業不需要“靈魂工程師”,轉眼間,培訓師成為一個香餑餑的職位,優秀的企業培訓師有著光鮮的形象和體面的收入。
原來甲方機構內訓做得最好的是保險和快消品行業(這大概是中國培訓圈公認的事實),慢慢地,大企業老板們認識到培訓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除了把管理層送出去讀MBA、EMBA進修外,他們還在企業內部增加培訓投入。阿里巴巴馬云本身就是培訓師,余世維集團老板余世維亦是能說會道,思科中國區總裁林正剛亦是到處授課......但不是每一位老板都喜歡“發言人”的身份,企業快速發展需要有匹配的人才梯隊建設做支撐,聘請培訓師作為嫁接管理層與職能部門橋梁的觀點被普遍認可。隨之而來的是,甲方培訓師的薪資待遇水漲船高,能說會道的精神導師在企業中發揮著領袖作用,他們擁有比其它崗位更多的晉升機會。
另一方面,乙方從培訓師價格紅海比拼,轉變成為做培訓品牌的藍海角逐,職業背景強勁、演繹方式生動的講師,比照本宣科掉書袋式的專家更受老板們歡迎。有一定發展規模的企業不再迷信“博士”、“博士后”、“大學教授”、“某某暢銷書作者”等頭銜的學院派講師,而是更青睞“阿里巴巴HRD”、“騰訊IT經理”、“富士康TD”、“華為HRM”等頭銜的授課講師,他們吐槽學院派講師“憑借幾本書就想講好一門實戰課程,這簡直是在開玩笑”,而更偏好實戰派講師帶來知識、經驗和案例。
乙方培訓師資庫開始成為實戰派講師的主場,市場經濟時代就是需求導向,乙方公司的營銷模式、產品導向、方案標板設計發生了質的改變。
三、近幾年,職場中堅力量成長需求發生變化
時代發展讓職場主角發生變化,80后和90后開始肩負起其中堅力量的重任,他們喜歡打開腦洞接受新事物,需要非一般體驗感,需要自我展示,甚至需要把高品質的培訓體驗場景發送至微博、朋友圈......
我曾經在課堂上問過學員,如果在1800年前睡一覺,像電視劇里發生的劇情一樣,穿越到1900年,人們還能正常生活嗎?我認為是可以的,毛筆還是那個毛筆,錢幣還是那個錢幣,紙還是那一張紙,只是需要花費一點時間了解時代發展帶來的變遷罷了。如果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那天睡一覺,一覺睡醒到現在,還能正常生活嗎?我覺得很困難,因為一覺醒來,我們很難弄明白為什么買東西要刷臉刷手機?為什們私家車、公交車、小駕車在路面是無人駕駛的?為什么現代人不拿紙筆寫字?電腦可能成為一個類似UFO等的不明物體......時代變化太快了,現在一年,約等于過去十年,我們每天都在快速置換場景和變換身份,只因為不進則退。
在職場上,習慣于接受新事物的新新人類對傳統和權威提出挑戰,他們需要好玩、有趣、有料的互動培訓,高逼格的PPT設計、有趣高清的關聯視頻、富有挑戰的腦力風暴、生動的案例教學、聞所未聞的創意教學工具......這都是他們需要的。對于設置了培訓部的企業,他們對乙方的培訓要求會更高,銷售部門同事曾告訴我,因為講師授課達不到企業要求,交付部門連續三個月追討仍然顆粒無收,而且這幾個不愿意支付授課費用的企業基本為外企或知名上市公司,資金實力雄厚。
四、現今,工作坊培訓模式被接受并逐漸成為主流
邏輯思維羅振宇倡導的知識付費在全國掀起熱潮,跟培訓產業從線下擴張到線上也許有一定的關聯性。各行各業都在轉型,培訓界亦然。
實踐證明,學院派講授式風格的課程更適合放置在網絡上進行收費經營,也有機構將其融入E-learning、線上商學院等模式運營,說教式的授課被乙方從主打課程區分開來,反轉線上也取得姣好效果。比如,很多知名培訓專家在騰訊課堂、得到APP、尚德教育等網絡媒體營銷收費課程,純講授式的培訓音頻素材一次收費、反復學習,不僅一人學習,也可以多人學習(因為收費與賬號掛鉤),符合群體碎片化學習需求。
在線下外訓課程推廣方面,傳統授課式培訓的市場份額不斷縮小,大部分或主動或被動地搬到互聯網上,線下工作坊式培訓能夠滿足學員體驗式培訓需求,在全國范圍內刮起一陣尚未停下的流行風。甲方關于結果導向的體驗培訓訴求,得到乙方培訓公司的快速響應,培訓咨詢行業開始轉變經營思路,豐富體驗式課程的師資庫。
沙盤游戲、樂高游戲、教練技術、NLP、客戶畫像、職業素養提升、TTT賦能等熱門課題多以工作坊的形式出現,可謂集趣味與體驗于一身。授課講師不再是殿堂上的博士、博士后、大學教授、院士,而是略施淡妝、舉止得當的實戰派講師,即使有博士背景,但講師品牌包裝主打的還是其在某知名企業任職董事長、總經理等頭銜,體驗式工作坊成為培訓圈跑出來的一匹黑馬。
由上述培訓圈發展的時間推演,不難看出,短短幾年間,工作坊的培訓形式實現了三重蛻變,從不是科班出身的旁聽生身份,蝶變成插班身,進而轉化成名牌專業的學霸,備受追捧!這一陣線下流行風在培訓界的天空吹拂,尚未有平靜下來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