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能說已經到了“L”型的底部
●只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帶領中國經濟走出目前的困境
當前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全球匯率市場、股票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連續波動,中國企業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7月19日,在2016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高峰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2016年宏觀經濟趨勢展望”為題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
范劍平指出,要從大的國際國內背景來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各國都采取了強有力的刺激政策,可以說,這一次是出現了世界各國集體印鈔票這樣超常規的貨幣政策的刺激。但是到了今年,這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持續了8年時間,目前絲毫看不出什么時候能夠徹底地走出危機,印鈔票不僅印不出經濟復蘇,甚至都印不出通貨膨脹來。世界上已經有五大央行采取負利率政策,反而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趨勢,世界各國央行對未來我國會面臨通脹還是通縮失去了方向。
范劍平表示,大家越來越感覺到,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大家開始呼吁要更多地動用財政政策,但實際上,這種短期的財政政策也無濟于事。因為日本曾經遭遇過20年的GDP零增長,20年的通貨緊縮,20年的流動性陷阱,日本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結果沒有把日本經濟救起來,反而使日本政府的債務負債率達到了240%,所以如何看待現在出現的經濟怪象,要關注兩個關鍵詞,一個就是當前的“世界資本過?!保硪粋€就是“技術短缺”。資本并不會帶來經濟復蘇,資本必須要和新技術相結合,形成新興產業,才會形成實體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經濟下行的勢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見底
進入“十二五”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前高后低,2011年是9.5%,2015年已經降到了6.9%??梢钥隙ǖ刂v,今年經濟增速不會高過6.9%。也就是說,從2010年以來,連續7年,中國經濟在減速,而且這一輪下行的勢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見底。
從季度GDP的走勢來看,去年一、二季度GDP增長7%,三季度6.9%,四季度6.8%。雖然今年一、二季度都是6.7%,但是這個數據是用生產法來計算的,二季度汽車產業受政策影響增長比較快,帶動二季度和一季度經濟數據持平,但是二季度實際上從投資、消費的表現來看,是弱于一季度的,所以現在不能說已經到了“L”型的底部。從月度經濟走勢來看,應該說非常令人揪心,其中長期在中國經濟增長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投資增速,應該說情況非常不樂觀。今年如果要想讓GDP增長速度達到6.5%以上,就應該爭取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0%以上,但是今年上半年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只有9%,而6月份單月增速只有7.4%,尤其是今年投資的下滑與去年不同,去年主要是房地產帶動,而今年是制造業投資帶動的,制造業投資一路下滑,6月份開始出現負增長0.3%,這是中國有制造業投資統計以來首次出現制造業投資負增長這樣的一個局面。由于制造業投資要占到總投資的35%,比房地產的投資更大,所以制造業投資的下滑,要靠基建把它補上,難度更大。
對黨中央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不要有任何懷疑
范劍平表示,要更加堅定地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地搞政府簡政放權,把決策權、投資權交還給企業,對企業搞高科技的給予減稅,引導整個社會的資金不要再去投房地產、鋼筋、水泥,而是將更多的資金投向科技創新。中國最終如果能夠把依靠科技創新的新興產業培育起來,在一個新的產業結構上重新復蘇,到那個時候,中國經濟才會獲得新生,所以面對目前經濟的下行,對黨中央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不要有任何懷疑。
范劍平表示,“下半年中國經濟政策最大的看點就是繼續搞改革,那么國有企業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展下半年會加快,去產能的政策只會越來越嚴,我相信挺過這一段,中國經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帶領中國經濟走出目前的困境。對于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速度,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中央在去產能的同時,還有一個補短板,所以以中央現在的能力,在“十三五”規劃可以開工的項目方面,下半年也會發力,通過補短板,在民生基礎設施投入方面,仍然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