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深化改革與政策調控的合力助推之下,中國經濟正以企穩向好的實際表現引發外界關切。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普華永道等多家國際機構相繼發布經濟預測報告,對中國經濟多予以積極評價和正面期待。
數據顯示,從2016年全年GDP、投資、消費、外貿各類數據,到2017年開年的PMI(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和進出口等各類指標都表現亮眼。而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1月CPI創下兩年半新高(2.5%),PPI達5年新高(6.9%);央行數據顯示,1月新增社融3.74萬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萬億元人民幣和2619億元人民幣;當月金融機構貸款增加2.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少增4751億元人民幣,創一年以來新高。
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形勢?中國經濟政策有哪些新的趨勢性變化?怎樣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我國經濟社會總體比較穩定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出現了許多帶有趨勢性的特征和變化。認識、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大邏輯。對此,您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形勢?
張占斌:當前,中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符合預期,總體仍處于L型走勢的筑底階段,經濟企穩的一些跡象開始顯現。但是,總體來看,2017年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就全球經濟而言,仍難有大的起色。已經存在的原因包括:一是新科技革命引領產業革命、商業革命的變革仍然在孕育之中,許多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導致全球總需求增速放緩;二是QE和經濟刺激政策大規模使用,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和邊際消費傾向下降,進一步加速總需求的不足;三是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已接近極致、財政政策也沒什么空間,結構性改革推進難度比較大;四是全球面臨的逆全球化,民粹主義、保守主義的不確定性風險;五是全球經濟增長會持續低迷,世界貿易和投資有可能進一步萎縮。這無疑給2017年全球經濟增加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相比國外的不樂觀情況,我國經濟社會總體比較穩定。現在看,由于中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型、資源環境約束更加明顯、人口紅利逐漸減退、去產能任務繁重艱辛,實現如此的增長速度并不輕松。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和不少困難,比如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這些都是前進中必然出現的階段性現象,我們正在著力加以解決。
中國經濟2017年將面臨哪些不確定性?我理解,一是“特朗普新政”和美元迷思具有不確定性,對我國的經濟會有一定影響;二是全球經濟治理規則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規則和國際標準對我國經濟有重要影響;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對破解我國重大結構性失衡影響很大;四是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仍然在積聚,如何化解是個嚴肅的重大現實問題,如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需要審慎斟酌。
經濟政策呈現的趨勢性變化
中國經濟時報: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經濟更加注重創新,更加注重協調,更加注重綠色,更加注重開放,更加注重共享。那么,中國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有哪些新的趨勢性變化?
張占斌:經過觀察和總結,我感到,我們已經形成了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中國,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有十個方面新的趨勢性發展變化。一是更加注重世界經濟長周期變化及其帶來的深刻影響,研判和揭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征。二是更加注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更加注重宏觀調控的創新,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地發揮作用。四是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綠色增長。五是更加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六是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方式方法,調動各方面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并形成合力。七是更加注重破解“重大結構性失衡”,高度重視防范各種經濟風險。八是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和兩種資源,實現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九是更加注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十是更加注重強調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
“十三五”時期需在四大改革領域尋求重大突破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經濟增長、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增長動力、資源配置、經濟福祉等六個方面可以看出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和變化。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建立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2017年是我國實施“十三五”規劃、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各項改革進入“關鍵期”。怎樣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好的體制機制?
張占斌:在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是中國新的發展觀,也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突破。怎樣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形成好的體制機制?我認為,必須靠深化改革來實現突破。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帶動其他改革跟進。
全面深化改革已經三年多了,亮點可圈可點。一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成效明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高效寬松的體制機制環境逐步形成。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電商、“互聯網+”等引領的新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亮點紛呈。三是有效政府的作用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彌補市場失靈等層面得到較好的發揮。四是財政金融改革蹄疾步穩,營改增穩步有序推行,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五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序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推進取得初步成效。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下大功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這樣講,能不能夠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能否下大功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鍵。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應包括三個層面的供給,一是政策、制度、體制、機制的供給;二是鮮活的要素、有積極性的要素、可持續支撐的要素的供給;三是好的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這既是對企業講的,也是對政府講的。也就是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有四件重要的事情:繼續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展望“十三五”時期,如果在政府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等重大方面出現重大突破,有助于推動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所以“十三五”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尤其值得期待。我們要把問題導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目標導向的市場化改革結合起來,加快配套改革步伐。不忘初心,真刀真槍推進改革,瞄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釋放改革紅利,振奮國人信心,使改革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形成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一個法治的市場經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