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印度語意思是“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其實踐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學為主,輔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覺支的念、擇法、精進、定等等。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修行道路,使無論是過出家生活的人,還是過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隨分隨力地行踐八正道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漸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欲、嗔恚、愚癡的束縛;逐漸讓心靈凈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
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都能從這些平實的修習中,逐漸體會到極有意義、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
禪修-------入出息念業處
南傳上座部佛教把修習止的方法歸納為四十種業處。禪修者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適合自己的禪修業處來作為入門的方便。
然而,在四十種止業處當中,最為禪修導師們推崇與教導的應該是入出息念。
佛陀于《大念處經》等諸經中教導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該經中說:
「諸比庫,于此,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1、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2、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3、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4、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開始修行時,可以先找個安靜且適合禪修的地方,以舒適自然的姿勢坐著,上身保持正直,然后將正念安住于禪修的目標——呼吸。應嘗試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呼吸時的鼻息);只應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來感覺氣息的進出,而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如果跟隨氣息進出,將難以成就禪定。反之,只是在氣息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那一點覺知氣息,將能培育及成就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