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成既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
認識管理應該從管理的源頭開始,人類文明程度及其社會性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出現了管理。管理最初是掌管事務,傳說黃帝時代設百官,“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百官就是負責主管各方面事務的官員。管理一詞出現很早,原來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作名詞,如“萬歷中,兵部言,武庫司專設主事一員管理武學”,其中管理為動詞;如“東南有平海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內外管理、又有碧甲二巡檢司”,其中的內外管理,為名詞,表示官職。管和理都有表示管理、經營的意思,如《水滸》中“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柳敬亭傳》中“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管理表示掌管、管領、管攝、管主、管治、治理、經理的意思。在外國,英語里面管理是manage(動詞)、management(名詞),management既可表示管理,也可以表示管理人員。
Management 除了譯成"管理",理解為一種功能或工作之外,也可以翻譯成"管理層"或"管理團隊"即承擔管理職責的那些人,這視乎它出現在一段文字中間時,上、下文要表達的意思。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羅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認為:“管理就是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 《科學管理原理》 ) 。在泰羅看來,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辦法去工作。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對管理的定義是: “管理就是制定決策”(《管理決策新科學》) 。
彼得·德魯克( Peter F. Drucker )認為:“管理是一種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組織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管理是一門科學,一種系統化的并到處適用的知識;同時管理也是一種文化。” (《管理——任務、責任、實踐》)。
亨利·法約爾 (Henri Fayol) 在其名著《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給出管理概念之后,它就產生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影響,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法約爾認為: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法約爾對管理的看法頗受后人的推崇與肯定,形成了管理過程學派。孔茨 (Koontz) 是二戰后這一學派的繼承與發揚人,使該學派風行全球。
斯蒂芬·羅賓斯給管理的定義是: 所謂管理,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
管理不僅僅指工商管理,雖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工商企業的管理最為常見。除了商業管理,還有很多種類的管理,比如行政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城市管理、衛生管理等等。每一種組織都需要對其事務、資源、人員進行管理。企業管理可以劃為幾個分支: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營銷管理等。在企業系統的管理上,又可分為企業戰略、業務模式、業務流程、企業結構、企業制度、企業文化等系統的管理。在市場經濟法制化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又誕生了一個新的管理學派:法商管理學派。
管理的目的和本質
管理是一種有價值和道德取向的工具,它的對象是人所進行的工作,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與人打交道,他們必須面對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人性的善與惡。真正的管理其目的和本質是激發和釋放人們固有的善意和潛能去為他人創造價值,而不是利用人性中的邪惡和弱點去操縱和控制他們達成個人和小集團的目的。因此彼得·德魯克說,管理是取代專制的唯一選擇。[1] 例如"胡蘿卜加大棒"這種方式雖然可能對某種類型的工作者和某類工作暫時有效,但它的本質是威脅和利誘,這與管理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管理。隨著今天知識工作者和互聯網的興起,這種方式越來越不奏效就是證明。
管理的任務和原則
管理的任務是設計和維持一種環境,使在這一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實現既定的目標,或者以現有的資源實現最大的目標。細分為四種情況:產出不變,支出減少;支出不變,產出增多;支出減少,產出增多;支出增多,產出增加更多。這里的支出包括資金、人力、時間、物料、能源等的消耗。總之,管理基本的原則是“用力少,見功多”,以越少的資源投入、耗費,取得越大的功業、效果。
管理的意義
管理的意義,在于更有效地開展活動,改善工作,更有效的滿足客戶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