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它往往表現為發明新技術、形成新觀念、提出新方案和決策,創建新理論。對領導活動而言,其表現在社會發展處于十字路口,為職業經理作出重大選擇等。這是狹義上的理解。從廣義上講,創造性思維不僅表現為作出了完整的新發現和新發明的思維過程,而且還表現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結論和見解上具有新奇獨到之處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廣泛存在于政治、軍事決策中和生產、教育、藝術及科學研究活動中。如領導工作實踐中,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職業經理可以想別人所未想、見別人所未見、做別人所未做的事,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從多種原有規范的交叉處著手,或是反向思考問題,從而取得創造性、突破性的成就。
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是實現了知識即信息的增殖,它或者是以新的知識(如觀點、理論、發現)來增加知識的積累,從而增加了知識的數量即信息量;或者是在方法上的突破,對已有知識進行新的分解與組合,實現了知識即信息的新的功能,由此便實現了知識即信息的結構量的增加。所以從信息活動的角度看,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實現了知識即信息量增殖的思維活動。
總之,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鉆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智能訓練、素質磨礪才能具備,創造性思維過程,還離不開推理、想象、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所以,從主體活動的角度來看,創造性思維又是一種需要人們,包括組織者、職業經理付出較大代價,運用高超能力的一種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的特征
從"創造性思維的含義"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獨創性或新穎性。創造性思維貴在創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選擇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著"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具有著一定范圍內的首創性、開拓性,一位希望事業有成或生活出意義來或作一個稱職的領導的人,就要在前人、常人沒有涉足,不敢前往的領域"開墾"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站在前人、常人的肩上再前進一步,而不要在前人、常人已有的成就面前踏步或仿效,不要被司空見慣的事物所迷惑。因此,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對事物必須具有濃厚的創新興趣,在實際活動中善于超出思維常規,對"完善"的事物、平穩有序發展的事物進行重新認識,以求新的發現,這種發現就是一種獨創、一種新的見解新的發明和新的突破。
第二,極大的靈活性。創造性思維并無現成的思維方法和程序可循,所以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徑等都沒有固定的框架。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人在考慮問題時可以迅速地從一個思路轉向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進入另一種意境,多方位地試探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創造性思維活動就表現出不同的結果或不同的方法、技巧。例如面對一個處于世界經濟趨于一體化、競爭趨日激烈之中的小企業的前途問題,企業的職業經理不能無動于衷或沿用老思路,否則,只有死路一條。企業職業經理必須或是考慮引進外資,聯合辦廠,或是改組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的配置結構,并進行技術革新,或是加強產品宣傳,并在包裝上下功夫,或是上述三者并用。企業職業經理也可以考慮企業的轉產,或者讓某一大型企業兼并,成為大企業的一個分廠。這里的第一條思路是方法、技巧的創新,第二條思路是結果的創新,兩種不同的創新都是創造性思維在拯救該企業問題的應用。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還表現為,人們在一定的原則界限內的自由選擇、發揮等。一般來講,原則的有效性體現在它的具體運用上,否則,原則就變成了僵死的教條。
第三,藝術性和非擬化。創造性思維活動是一種開放的、靈活多變的思維活動,它的發生伴隨有"想象"、"直覺"、"靈感"之類的非邏輯。非規范思維活動,如" 思想"、"靈感"、"直覺"等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問題和對象而異,所以創造性思維活動具有極大的特殊性、隨機性和技巧性,他人不可以完全模仿、模擬。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上述特點同藝術活動有相似之處,藝術活動就是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才能,包括利用直覺、靈感、想象等非理性的活動,藝術活動的表面現象和過程中以模仿,如凡高的名畫《向日葵》,人們都可以去畫"向日葵",且大小、顏色都可以模仿,甚至臨摹。
然而,藝術的精髓和內在的東西及凡高的創造性創作能力只屬于個人,是無法仿照的。任何模仿品只能是"幾乎"以假充真,但畢竟不是真的,所以,才有人愿冒生命之危險,設法盜竊著名畫家的真跡。同樣,創造性的領導活動的內在的東西也是不可模仿的。因為一旦談得上可以模仿,所模仿的只是活動的實際實施過程,并且自己是跟在他人后面,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他人。尤其是,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無法象一件物品,如茶杯,擺在我們面前,任我們臨摹,仿造。因此,創造性思維被稱為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第四,對象的潛在性。創造性思維活動從現實的活動和客體出發,但它的指向不是現存的客體,而是一個潛在的、尚未被認識和實踐的對象。例如,在改革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改革之路,那么,這條路究竟怎么走,各國正在探索,即各國的職業經理們分別依據本國所面臨的各種現實情況,進行創造性的思索,大膽試驗,所以,這條路至今還不太清晰,還是潛在的,至多是處在由潛在向現實的不斷轉變之中。所以,創造性思維的對象或者是剛剛進入人類的實踐范圍,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客體,人們只能猜測它的存在狀況,或者是人們雖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認識尚不完全,還可以從深度和廣度上加以進一步認識的客體,這兩類客體無疑帶有潛在性。
第五,風險性。由于創造性思維活動是一種探索未知的活動,因此要受著多種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如事物發展及其本質暴露的程度、實踐的條件與水平、認識的水平與能力等,這就決定了創造性思維并不能每次都能取得成功,甚至有可能毫無成效或者作出錯誤的結論。
對職業經理來說,創造性思維的失敗會給多方面帶來消極影響,因而無疑會影響到他的政治前途。可是,如果每位領導都做"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集體、社會和人類就無發展可言。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風險性還表現在它對傳統勢力、偏見等的沖擊上,傳統勢力,現有權威都會竭力維護自己的存在,對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成果抱有抵抗的心理,甚至仇視的心理。例如,西歐中世紀,宗教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一切與宗教相悖的觀點都被稱為"異端邪說",一切違背此原則的人都會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嚴厲懲罰。但是,創造性思維活動是扼殺不了的,伽利略、布魯諾置生命于不顧,提倡并論證了"日心說",證明教皇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兩位科學家甘冒此風險,"日心說"不知何時被提出。所以,風險與機會、成功并存。消除了風險,創造性思維活動就變為了習慣性思維活動。
創新性思維的表現形式
創新性思維的關鍵在于怎樣具體地去進行創新性的思維。創新性思維的重要訣竅在于多角度、多側面、多方向地看待和處理事物、問題和過程。具體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論思維。
理論一般可理解為原理的體系,是系統化的理性認識。理論思維是指使理性認識系統化的思維形式。這種思維形式在實踐中應用很多,如系統工程就是運用系統理論思維來處理一個系統內和各個有關問題的一種管理方法。錢學森認為,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創新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又如,有人提出“相似論”,也是科學理論思維的范疇,即人見到鳥有翅膀能飛,就根據鳥的翅膀,鳥體幾何結構與空氣動力和飛行功能等相似原理發明了飛機,有的也稱“仿生學”。還有在企業組織生產中,也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理論思維。因此說,理論思維是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因此,為了把握創新規律,就要認真研究理論思維活動的規律,特別是創新性理論思維的規律。
(二)多向思維。
多向思維也叫發散思維、輻射思維或擴散思維。是指對某一問題或事物的思考過程中,不拘泥于一點或一條線索,而是從僅有的信息中盡可能向多方向擴展,而不受已經確定的方式、方法、規則和范圍等的約束,并且從這種擴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規的和非常規的多種設想的思維。多向思維的概念,最早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以后斯皮爾曼、卡推爾作為一種“流暢性”因素而使用過。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智力結構的三維模式”中,便明確地提出了發散性思維,也即是多向思維。他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它的特點一是“多端”,對一個問題可以多開端,產生許多聯想,獲得各式各樣的結論;如怎樣將梳子賣給和尚?二是“靈活”,對一個問題能根據客觀情況變化而變化。如:如果第二次龜兔賽跑兔子又輸了,原因可能是方向相反,還可能是前面有條河等等。三是“精細”,能全面細致地考慮問題;四是“新穎”,答案可以有個體差異,各不相同,新穎不俗。在上世紀50年代后,通過對發散性思維的研究,進一步提出了發散性思維的流暢度(指發散的量)、變通度(指發散的靈活性)和獨創度(指發散的新奇成份)三個維度,而這些特性是創新性思維的重要內容。人的多向性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鍛煉而提高的,其要點是:首先,遇事要大膽地敞開思路,不要僅僅考慮實際不實際,可行不可行,這正如一個著名的科學家所說:“你考慮的可能性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訣竅。”其次,要努力提高多向思維的質量,單向發散只能說是多低水平的發散。其三,堅持思維的獨特性是提高多向思維質量的前提,重復自己腦子里傳統的或定型的東西是不會發散出獨特性的思維的。只有在思維時盡可能多地為自己提出一些“假如……”、“假設……”、“假定……”等,才能從新的角度想自己或他人從未想到過的東西。
(三)側向思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我們在一定的條件下解決不了問題或雖能解決但只是用習以為常的方案時,可以用側向思維來產生創新性的突破。具體運用方式有以下三種:
(1)側向移入。這是指跳出本專業、本行業的范圍,擺脫習慣性思維,側視其他方向,將注意力引向更廣闊的領域或者將其他領域已成熟的、較好的技術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過來加以利用;或者從其他領域事物的特征、屬性、機理中得到啟發,導致對原來思考問題的創新設想。魯班由茅草的細齒拉破手指而發明了鋸;威爾遜移入大霧中拋石子的現象,設計了探測基本粒子運動的云霧器等。大量的事例說明,從其他領域借鑒或受啟發是創新發明的一條捷徑。
(2)側向轉換。這是指不按最初設想或常規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將問題轉換成為它的側面的其他問題,或將解決問題的手段轉為側面的其他手段等等。這種思維方式在創新發明中常常被使用。如在“網絡熱潮”中,興起了一批網絡企業,但真正最終贏利的是設備提供商,如思科等企業。
(3)側向移出。與側向移入相反,側向移出是指將現有的設想、已取得的發明、已有的感興趣的技術和本廠產品,從現有的使用領域、使用對象中擺脫出來,將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領域或對象上。這也是一種立足于跳出本領域,克服線性思維的思考方式。如將工程中的定位理論用在營銷中。總之,不論是利用側向移入、側向轉換還是側向移出,關鍵的竅門是要善于觀察,特別是留心那些表面上似乎與思考問題無關的事物與現象。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對象的同時,要間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或事先預料不到的現象。也許這種偶然并非是偶然,可能是側向移入、移出或轉換的重要對象或線索。
(四)逆向思維。
哲學研究表明,任命事物都包括著對立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又相互依存于一個統一體中。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同時與其正反兩個方面打交道,只不過由于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養成一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即只看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如果逆轉一下正常的思路,從反面想問題,便能得出一些創新性的設想。如管理中的“鯰魚效應”、需改變傳統的“對固定路徑的依賴”。
逆向性思維具有以下特點:
(1)普遍性。逆向性思維在各種領域、各種活動中都有適用性,由于對立統一規律是普遍適用的,而對立統一的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有一種對立統一的形式,相應地就有一種逆向思維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維也有無限多種形式。如性質上對立兩極的轉換:軟與硬、高與低等;結構、位置上的互換、顛倒:上與下、左與右等;過程上的逆轉:氣態變液態或液態變氣態、電轉為磁或磁轉為電等。不論那種方式,只要從一個方面想到與之對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維批判性。逆向是與正常比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規的、常識的、公認的或習慣的想法與做法。逆向思維則恰恰相反,是對傳統、慣例、常識的反叛,是對常規的挑戰。它能夠克服思維定勢,破除由經驗和習慣造成的僵化的認識模式。
(2)新穎性。循規蹈矩的思維和按傳統方式解決問題雖然簡單,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擺脫不掉習慣的束縛,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見慣的答案。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屬性。由于受過去經驗的影響,人們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對另一面卻視而不見。逆向思維能克服這一障礙,往往是出人意料,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聯想思維。
聯想思維是指由某一事物聯想到另一種事物而產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現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的與之有關的事物、概念或現象的思維過程。聯想是每一個正常人都具有的思維本能。由于有些事物、概念或現象往往在時空中伴隨出現,或在某些方面表現出某種對應關系,這些聯想由于反復出現,就會被人腦以一種特定的記憶模式接受,并以特定的記憶表象結構儲存在大腦中,一旦以后再遇到其中的一個時,人的頭腦會自動地搜尋過去已確定的聯系,從而馬上聯想到不在現場的或眼前沒有發生的另外一些事物、概念或現象。聯想的主要素材和觸媒是表象或形象。表象是對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印象,即感知后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頭腦中再現出來的形象。表象有個別表象、概括表象與想象表象之分,聯想主要涉及前兩種,想象才涉及最后一種。按亞里斯多德的三個聯想定律———“接近律”、“相似律”與“矛盾律”,可以把聯想分為相近、相似和相反的三種類型,其他類型的聯想都是這三類的組合或具體展開。
(1)相近聯想。這是指由一個事物或現象的刺激想到與它在時間相伴或空間相接近的事物或現象的聯想。
(2)相似聯想。這是指由一個事物或現象的刺激想到與它在外形、顏色、聲音、結構、功能和原理等方面有相似之處的其他事物與現象的聯想。世界上紛繁復雜的事物之間是存在聯系的,這些聯系不僅僅是與時間和空間有關的聯系,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性的聯系。如學習中的“高原現象”與企業成長階段的“瓶頸”;“狐借虎威”與“品牌聯盟”;戰場上的戰術與商場競爭中的策略等。相似聯想的創新性價值很大。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人們對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認識越來越多,極大地擴展了科學技術的探索領域,解決了大量過去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利用相似聯想,首先要在頭腦中儲存大量事物的“相似塊”,然后在相似事物之間進行啟發、模仿和借鑒。由于相似關系可以把兩個表面上看相差很遠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普通人一般不容易想到,所以相似聯想易于導致創新性較高的設想。
(3)相反聯想。這是指由一個事物、現象的刺激而想到與它在時間、空間或各種屬性相反的事物與現象的聯想。如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放大想到縮小等等。相反聯想與相近、相似聯想不同,相近聯想只想到時空相近面而不易想到時空相反的一面;相似聯想往往只想到事物相同的一面,而不易想到正相對立的一面,所以相反聯想彌補了前兩者的缺陷,使人的聯想更加豐富。同時,又由于人們往往習慣于看到正面而忽視反面,因而相反的聯想又使人的聯想更加多彩,更加富于創新性。
(六)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就是依據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加以選擇、分析、綜合,然后加以藝術塑造的思維方式。它也可以被歸納為與傳統形式邏輯有別的非邏輯思維。嚴格地說,聯想只完成了從一類表象過渡到另一類表象,它本身并不包含對表象進行加工制作的處理過程,而只有當聯想導致創新性的形象活動時,才會產生創新性的成果。實際上,聯想與形象的界限是不好劃分的,有人認為可以把形象看成是一種更積極、更活躍、更主動的聯想。形象的特點。不同類型的形象,其具體物質特征可能不盡相同,但它們作為同一種思維方式,又有下面一些共同特點:
(1)形象性。這是形象的明顯的特點。人們通過社會生活與實踐將豐富多彩的事物形象儲存于記憶中形成表象,成為想象的素材。想象的過程是以表象或意想的分析和選擇為基礎的綜合過程。想象所運用的表象以及產生的形象都是具體的、直觀的。即使在研究抽象的科學理論時,人們也可以利用想象把思想具體化為某種視覺的、動覺的或符號的圖像,把問題和設想在頭腦中構成形象,用活動的形象來思維。如愛因斯坦在研究相對論時,就利用“火車”、“電梯”、“引力定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抽象的理論或概念在思維過程中往往帶有僵硬性,它的內容變化比較緩慢,常適應不了新的問題變化的要求。同時,在思維中概念的運演也要受邏輯框框的束縛,而直觀的形象在思維過程中較概念更靈活、較少有保守性。
(2)創新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因為它可以加工表象,多樣式性的加工本身就是創新。如人們可以按主觀需求或幻想分解或打亂表象、抽象、強化表象等。由于形象帶有濃烈的主觀隨意性和感情色彩,所以就表現出豐富多彩的創新性。
(3)概括性與幻想性。運用形象的思維活動并不是一種感性認識形式,而是具有形象概括性的理性認識形式,是由感性具體經過一系列的提煉和形象運演來進行的。與概括性互補的是形象中包含的猜想與幻想成份。它們是一種高于感知和表象的嶄新意識活動。它更能在不確定情況中發揮人們創新性探索的積極性,有助于突破直接的現實感性材料的局限。
創造性思維的作用
首先,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地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不斷推進人類認識世界的水平。創造性思維因其對象的潛在特征,表明它是向著未知或不完全知的領域進軍,不斷擴大著人們的認識范圍,不斷地把未被認識的東西變為可以認識和已經認識的東西,科學上每一次的發現和創造,都增加著人類的知識總量,為人類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不斷地創造著條件。
其次,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地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創造性思維的特征已表明,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創造性思維活動及過程中的內在的東西是無法模仿的。這內在的東西即創造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依賴于人們對歷史和現狀的深刻了解,依賴于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依賴于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展。而每一次創造性思維過程就是一次鍛煉思維能力的過程,因為要想獲得對未知世界的認識,人們就要不斷地探索前人沒有采用過的思維方法、思考角度去進行思維,就要獨創性地尋求沒有先例的辦法和途徑去正確、有效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極大地提高人類認識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認識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創造性思維。
第三,創造性思維可以為實踐開辟新的局面。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與風險性特征賦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支配下,人們不滿于現狀,不滿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總是力圖探索客觀世界中還未被認識的本質和規律,并以此為指導,進行開拓性的實踐,開辟出人類實踐活動的新領域。在中國,正是鄧小平創造性的思維,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才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才有了今天的轟轟烈烈的改革實踐。相反,若沒有創造性的思維,人類躺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上,坐享其成,那么,人類的實踐活動只能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實踐活動的領域也非常狹小。
創造性思維是將來人類的主要活動方式和內容。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工業革命沒有完全把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目前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生產的變革,全面的自動化,把人從機械勞動和機器中解放出來,從事著控制信息、編制程序的腦力勞動,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使人所從事的一些簡單的、具有一定邏輯規則的思維活動,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完成,從而又部分地把人從簡單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樣,人將有充分的精力把自己的知識、智力用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把人類的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