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在中醫學認為是人體中聯絡臟腑與肢體,運行氣血的通路,大者為經脈,經脈的分支為絡脈。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人的生機,靠的是氣血的維護與營養。神采奕奕,容光煥發,說明的是人的氣血旺盛,平衡,運行通暢。氣血的補充靠的是精髓的產生,精虧髓亡,死期可知。精髓的產生又與臟腑的功能相聯系。經絡的記載詳見于《內經》和《難經》,此前則有漢墓出土的《脈書》。
據《漢書·王莽傳》所述,東郡太守翟義造反事敗,被誅連三族,而逃脫的余黨王孫慶則于公元16年被捕后,被王莽下令作活體解剖。據記載:“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筵導其脈,知其終始,云可以治病。”中醫以竹片插入活體后,只發現血管,卻與經絡不相吻合。據講中醫從此放棄解剖人體來尋找經絡。
1963年,朝鮮一位名為金鳳漢的醫師,在《朝鮮醫學科學院雜志學報》(Journal of the DPRK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第5期上發表了長達40頁、題為《論經絡系統》(On the Kyungrak system)的論文,宣稱找到了經絡,并將之命名為“鳳漢管”(Bonghan duct)和“表層鳳漢小體”(Bonghan corpuscle)。
此次發現震驚全球醫學界,大阪市立大學醫學部副教授藤原知組織了研究小組,進行重組回溯性實驗研究,但經過大量實驗之后,并未發現“鳳漢管”和“表層鳳漢小體”的確實證據。1962年二月金鳳漢因此獲得朝鮮藝術與科學貢獻的最高人民獎章。 奧地利的組織學權威Von Kellner G在同類研究之后,指所謂的“鳳漢小體”只是一種胚胎發育期殘留下來的小器官,不可能有所謂的經絡功能。1966 金鳳漢在發表第五篇經絡研究報告后失蹤, 他的研究所,??(京泰愛泰),也關閉了。 關于金鳳漢跳樓自殺之傳聞不可信。
有最近的研究支持金鳳漢的發現。
在1990年代,在中國大陸政府的推動下,上海復旦大學成立一個研究小組,嘗試對經絡進行系統研究。
費倫教授是一個精于分子物理學的化學家,采取了非西方醫學主流的做法,首先放棄遵從西方生理學對人體的理解,而將經絡視為一種所謂“虛擬組織”的新式組織,直接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去分析經絡附近的組織。在此研究之前,天津一個研究小組曾經發現,針刺入穴位時,會使穴位周圍產生大量的鈣離子。據此,費倫小組判斷穴位附近,應該存在可以隨時釋放鈣離子的鈣庫。小組于是用核磁共振,觀察對活人腿上“胃經”的“地層”施針過程,同時對另一條人腿進行同步解剖,企圖了解人腿經脈結構。
結果發現,小腿上胃經穴位的“地層”停針之處,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的骨間膜上。骨間膜是一種締組織,西方主流醫學對它的了解,僅止于它連結人體組織的功能。小組割下該片骨間膜,送到實驗室進一步研究。小組用質子加速器分析,發現鈣、磷、鉀、鐵、鋅、錳、鉻等金屬離子,而穴位上的離子含量,比非穴位高出四十到兩百倍不等。小組接著分析該片骨間膜的結構,發現“它是由三條膠原纖維構成纖維條,再由五條纖維條卷成一束,數量繁多的這種線束結成片狀”。小組認為這種類似光纖維的膠原組織,便是經絡的物理基礎。
研究小組在中國大陸的《科學通報》1998年3月號上,發表一篇名為《經絡物質基礎及其功能性特征的實驗探索和研究展望》的名文章,展示相關的研究結果。小組并在2000年應邀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傳統醫學研討會”中發表成果,也在2001年“兩岸中醫藥研討會”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