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是指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等成員通過與上游、下游成員的連接 (linkage) 組成的網絡結構。也即是由物料獲取、物料加工、并將成品送到用戶手中這一過程所涉及的企業和企業部門組成的一個網絡。
形象一點,我們可以把供應鏈描繪成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生產企業構成樹根;獨家代理商則是主桿;分銷商是樹枝和樹梢;滿樹的綠葉紅花是最終用戶;在根與主桿、枝與桿的一個個結點,蘊藏著一次次的流通,遍體相通的脈絡便是信息管理系統。
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關系與生物學中的食物鏈類似。
在“草一兔子一狼一獅子”這樣一個簡單的食物鏈中(為便于論述,假設在這一自然環境中只生存這四種生物),如果我們把兔子全部殺掉,那么草就會瘋長起來,狼也會因兔子的滅絕而餓死,連最厲害的獅子也會因狼的死亡而慢慢餓死。可見,食物鏈中的每一種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破壞食物鏈中的任何一種生物,勢必導致這條食物鏈失去平衡,最終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同樣道理,在供應鏈 “企業A—企業B一企業C”中,企業A是企業B的原材料供應商,企業C是企業B的產品銷售商。如果企業B忽視了供應鏈中各要素的相互依存關系,而過分注重自身的內部發展,生產產品的能力不斷提高,但如果企業A不能及時向他提供生產原材料,或者企業C的銷售能力跟不上企業B產品生產能力的發展,那么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企業B生產力的發展不適應這條供應鏈的整體效率。
注:“價值鏈”,它與供應鏈是同一個觀念。還有提到的所謂全球運籌管理,實際上也跟供應鏈是相通的,所講的范疇都是一樣。
供應鏈的特征
從供應鏈的結構模型可以看出,供應鏈是一個網鏈結構,節點企業和節點企業之間是一種需求與供應關系。供應鏈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復雜性
因為供應鏈節點企業組成的跨度(層次)不同,供應鏈往往由多個、多類型甚至多國企業構成,所以供應鏈結構模式比一般單個企業的結構模式更為復雜。
(二)動態性
供應鏈管理因企業戰略和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其中節點企業需要動態地更新,這就使得供應鏈具有明顯的動態性。
(三)響應性
供應鏈的形成、存在、重構,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場需求而發生的,并且在供應鏈的運作過程中,用戶的需求拉動是供應鏈中信息流、產品/服務流、資金流運作的驅動源。
(四)交叉性
節點企業可以是這個供應鏈的節點企業,同時又是另一個供應鏈的節點企業,眾多的供應鏈形成交叉結構,增加了協調管理的難度。
供應鏈的分類
1、內部供應鏈
內部供應鏈是指企業內部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采購部門、生產部門、倉儲部門、銷售部門等組成的供需網絡。
2、外部供應鏈
外部供應鏈則是指企業外部的,與企業相關的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廠商、儲運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需網絡。
內部供應鏈和外部供應鏈的關系:二者共同組成了企業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到消費者的供應鏈。可以說,內部供應鏈是外部供應鏈的縮小化。如對于制造廠商,其采購部門就可看作外部供應鏈中的供應商。它們的區別只在于外部供應鏈范圍大,涉及企業眾多,企業間的協調更困難。
3、根據供應鏈存在的穩定性劃分
可以將供應鏈分為穩定的和動態的供應鏈。基于相對穩定、單一的市場需求而組成的供應鏈穩定性較強,而基于相對頻繁變化、復雜的需求而組成的供應鏈動態性較高。在實際管理運作中,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相應地改變供應鏈的組成。
4、根據容量和需求不同
根據供應鏈容量與用戶需求的關系可以劃分為平衡的供應鏈和傾斜的供應鏈。一個供應鏈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的設備容量和生產能力(所有節點企業能力的綜合,包括供應商、制造商、運輸商、分銷商、零售商等),但用戶需求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當供應鏈的容量能滿足用戶需求時,供應鏈處于平衡狀態,而當市場變化加劇,造成供應鏈成本增加、庫存增加、浪費增加等現象時,企業不是在最優狀態下運作,供應鏈則處于傾斜狀態。平衡的供應鏈可以實現各主要職能(采購/低采購成本、生產/規模效益、分銷/低運輸成本、市場/產品多樣化和財務/資金運轉快)之間的均衡。
5、根據功能性不同
根據供應鏈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市場中介功能和客戶需求功能)可以把供應鏈劃分為兩種:有效性供應鏈(Efficient Supply Chain)和反應性供應鏈(Responsive Supply Chain)。有效性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將原材料轉化成零部件、半成品、產品,以及在供應鏈中的運輸等;反應性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市場中介的功能,即把產品分配到滿足用戶需求的市場,對未預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等;創新性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客戶需求功能,即根據最終消費者的喜好或時尚的引導,進而調整產品內容與形式來滿足市場需求。
注:以上后三種分類根據億博物流咨詢公司2009年劃分標準。
供應鏈的基本類型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將供應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平衡的供應鏈和傾斜的供應鏈
根據供應鏈容量與用戶需求的關系,可以將供應鏈劃分為平衡的供應鏈和傾斜的供應鏈。一個供應鏈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的設備容量和生產能力(所有節點企業能力的綜合,包括供應商、制造商、運輸商、分銷商、零售商等),但用戶需求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當供應鏈的容量能滿足用戶需求時,供應鏈處于平衡狀態;而當市場變化加劇,造成供應鏈成本增加、庫存增加、浪費增加等現象時,企業不是在最優狀態下運作,供應鏈則處于傾斜狀態。
(二)效率性供應鏈和響應性供應鏈
效率性供應鏈主要體現供應鏈的物料轉換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將原材料轉化成零部件、半成品、產品,以及在供應鏈中的運輸等;響應性供應鏈主要體供應鏈對市場需求的響應功能,即把產品分配到滿足用戶需求的市場,對未預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等。
(三)穩定的供應鏈和動態的供應鏈
根據供應鏈存在的穩定性劃分,可以將供應鏈分為穩定的供應鏈和動態的供應鏈。基于相對穩定、單一的市場需求而組成的供應鏈穩定性較強,而基于相對頻繁變化、復雜的需求而組成的供應鏈動態性較高。
供應鏈的基本結構
一般來說,構成供應鏈的基本要素包括:
1、供應商
供應商指給生產廠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業。
2、廠家
廠家即產品制造業。產品生產的最重要環節,負責產品生產、開發和售后服務等。
3、分銷企業
分銷企業為實現將產品送到經營地理范圍每一角落而設的產品流通代理企業。
4、零售企業
零售企業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的企業。
5、物流企業
物流企業即上述企業之外專門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其中批發、零售、物流業也可以統稱為流通業。
供應鏈的四個流程
供應鏈一般包括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四個流程。四個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
1、物流
這個流程主要是物資(商品)的流通過程,這是一個發送貨物的程序。該流程的方向是由供貨商經由廠家、批發與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費者。由于長期以來企業理論都是圍繞產品實物展開的,因此目前物資流程被人們廣泛重視。許多物流理論都涉及如何在物資流通過程中在短時間內以低成本將貨物送出去。
2、商流
這個流程主要是買賣的流通過程,這是接受訂貨、簽訂合同等的商業流程。該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貨商與消費者之間雙向流動的。目前商業流通形式趨于多元化:既有傳統的店鋪銷售、上門銷售、郵購的方式,又有通過互聯網等新興媒體進行購物的電子商務形式。
3、信息流
這個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該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貨商與消費者之間雙向流動的。過去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看得到的實物上,因而信息流通一直被忽視。甚至有人認為,國家的物流落后同它們把資金過分投入物質流程而延誤對信息的把握不無關系。
4、資金流
這個流程就是貨幣的流通,為了保障企業的正常運作,必須確保資金的及時回收,否則企業就無法建立完善的經營體系。該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費者經由零售商、批發與物流、廠家等指向供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