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到底什么是社群?研究社群和社群經濟到底有什么用?其實社群已經存在你的身邊,社群這個詞匯幾乎被一些自媒體、培訓或聯盟給糟蹋了,但這并不妨礙,社群才是移動互聯網的終極生存場景。
研究社群、社群經濟,對O2O有重大意義。
社群,是一群有著同等價值觀、審美、喜好、行為特征的同類人集合體,有著強烈的惺惺相惜、共鳴、參與感、榮譽感,在這樣的社群里,C2B、眾籌、會員制將是社群經濟最核心的商業形態。
在社群里面做商品和服務宣傳、交易,就變成了社群經濟。
首先我們看看,有了移動互聯網、有了微信,社群才像瘋了,迅速增長。
1、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移動互聯網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真正成為可能,讓同類、同好迅速連接,地域和時間不再是壁壘,這樣的結果就是,每一類人都是一個部落,這個部落所喜歡和需要的東西、服務、價值觀可能和別的部落截然不同,每個人回到自己的部落就像回到家,這就是所謂的“返祖”現象,曰之社群;
小米的某一個論壇就是一個社群,小米是最懂得社群經濟的企業。
小米就是一個典型的年輕人的社群,年輕人所需要的所有產品和服務它都將陸續提供,無論手機、移動電源、電視、路由器、裝修還是公寓,甚至包括現在的面膜,用雷軍的話就是“因為米粉,所以小米”,是先有人再有物,大家不要搞反了,以為小米靠賣手機積累的用戶,其實是人家靠MIUI積累的幾十萬發燒友用戶,再根據這個群體的需求特征推出的小米,萬不可東施效顰。
社群經濟的原理是,先有一群人(共同嗜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我們再看看有什么產品能開發或者共享,我們有了,再把喜歡同樣產品或者嗜好的人拉攏起來。
社群經濟,核心在于先有關注度(某種程度上,可以叫現有人流量),再有產品。這就像未來的生產模式一樣,C2B真的是這樣形成的。
2、未來社群對平臺的侵蝕
以后任何垂直行業或單一功能性的平臺、工具都屬于大紅海,且極易被替代,大家無非拼的是在資本支持下的用戶體驗和性價比,可用戶真的需要那么多APP或購物平臺、O2O平臺嗎?難道用戶訂個機票下載個APP,上門美甲下載個應用,吃個飯也要有個工具?錯!
未來的O2O可能就是社群經濟:
最后移動互聯網唯一的入口可能是社群APP、或者微信公眾號,這個應用可以滿足某個細分社群的所有產品與服務,讓服務和需求的對接更加準確高效。微信可以說是一個所有人的移動互聯網入口,且能提供幾乎吃飯、訂機票、打車、購物、社交、理財、充話費、掛號等所有基礎服務,就像一個黑洞一樣,每個功能的推出就可以吸附掉一個行業,從這個角度講,做任何單一功能的App都非常危險。
但有種解釋,單一功能才是最安全的(做大之后才安全),我們沒必要爭執對錯,全權大家評估。
3、忘掉自己做社群經濟
做社群的第一要義就是先忘掉你的產品或服務,從某個細分群體尤其弱勢群體入手,再C2B訂制這個群體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并切記,社群的能量不在有多少用戶數量,而在于這個群體之間的社交有多高頻,如果用戶和用戶之間不能社交,都需要通過你的品牌來進行連接,那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粉絲經濟而已,并沒有社交關系的威力及爆發力,換句話就是,以后凡不能社交的物種都將滅絕。
社群的聚集,一定不是因為你提供某種產品,而是你提供一種“嗜好”“喜歡”“愛好”宣泄和滿足的途徑,相互認識、共同交流。比如:騎行的有社群、寶馬的有社群、幼教媽媽也有社群。社群要有組織者,他們是喜歡熱鬧的“活雷鋒”。
4、O2O需要找到實質
社群經濟,就是在社群的基礎上,投其所好,給出相應的產品,滿足嗜好。
我們說O2O,說線上線下,先忽略形式,看實質:O2O就是商家和客戶用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方式加強鏈接,有了一個嗜好相同的龐大的社群組織,你做O2O豈不是易如反掌。“社群經濟”這種:線下聚會和體驗、線上成交和再次成交成為現實。
5、供應鏈社群和代理商社群
我們需要看到,如果我們把經銷某品牌產品的、或者假設代理廚房用品的經銷商組織在一起,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什么?
對于廠商就是組織好低價,定制的產品和貨源。對于經銷商,他們得到了低價和定制,在零售競爭中獲取優勢。
在某種角度,這種批量的定制服務將在這樣的社群中產生。魯總是長沙一家生產日用品的廠商,他也期望建立一個社群,來讓大家一起出主意,抱團訂購某種類型的日用品。這不也是O2O嗎?把原先傳統線下的訂單,收集到了線上。
結束語:
O2O看似火熱但中國的國情是手藝人就像好醫生一樣根本不夠用,懶人經濟是個大坑,但社群經濟是一個更大的坑,不能建立一個群體的生態的話,也沒啥前途。
所有個性化服務類的O2O,都應該和社群、社群經濟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