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笙
利率市場化的決戰時刻
回顧近三十年的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歷程,不能不首先分析實行利率市場化前后,對于銀行來說是兩種天壤之別的市場游戲規則和生存環境。
在國家推行利率市場化前,在市場上有一定壟斷性的中國銀行業基本參照央行公布的官方基準利率執行的。中國的銀行們面對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所來動的龐大金融市場需求,卻享受官方利率管制所帶來的相對穩定的利差空間、較小的市場競爭、而且還享受國家信用做風險兜底,在如此優越的市場土壤中,相對國際同行,中國的銀行們經營效率不高卻回報穩定豐厚。當然,中國銀行業也不是沒有競爭,利率管制的同業競爭游戲規則是典型的“大魚吃小魚”,大小銀行掌門人所推崇的經營法寶都是“規模立行”,因為只有大才不會被別人吃掉,于是非技術性地、盲目地、甚至不擇手段地突破監管約束來擴大負債和資產規模成為中國的銀行們心照不宣的秘笈,結果這種快速成長使得中國銀行們普遍性地虛胖,大而不強、肥而不剛、舉步蹣跚。
援引銀監會2014年6月發布的截止2013年底數據,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3949家,資產總額151.4萬億元,2013年的稅后利潤達到驚人的1.7445萬億,而其中外資銀行僅占微不足道的140.3億,簡單的除法,2013年平均每家中國銀行們凈賺40多億吶,也難怪筆者這幾年的工作中接觸的銀行客戶,即使有這樣那樣明顯的不足之處,可就是有錢任性吶,就算差勁也不差錢吶。
由此可以看到,有國家的保護對于中國的銀行企業來說還是太舒服了,作為特殊的既得利益者,在這么舒服的環境里是缺乏改革壓力的,從人性的角度就更不可能有改革的動力了,因此,推動龐大的中國銀行業進行更深入的改革的力量不可能在內部,唯有依靠外部的力量,從外而內倒逼中國的銀行們進行改革。
雖然這三十年,國家也不斷嘗試打破銀行業的壟斷格局,通過引入競爭、發布一些引導性的政策要求、加強金融監管等方式方法對銀行們的企業改革施壓,取得一定的效果。不過筆者認為,能從根本上觸動中國的銀行們的外部大事件只有兩件,一件是中國加入世貿,另外一件就是已經箭在弦上的利率市場化。
然而中國加入世貿十多年了,進來的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至今仍表現水土不服,加之2008年之后其母國金融市場后院起火,與國內順風順水的環境下擁有主場優勢的各路本土銀行們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從銀監會的年報可以看到,他們所占的份額還微不足道、難成氣候,當年“狼來了”也成了虛驚一場;
利率市場化改革雖然也走了很多年,可是在眾多歷史原因下一直難有實質性的進展,中國的利率體系中,存在著受管制的存貸款利率和已完全市場化的回購利率兩種利率體系,被稱為“利率雙軌制”。其中一軌是利率高度管制下的正規市場,另外一軌就是存在各種形形色色“影子銀行”的非正規市場,但正是這樣一個有雙軌的市場,如果正規市場的融資價格被人為壓低了,那么在非正規市場的融資利率一定會被人為地抬高。而中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由政府兜底的銀行機構們進入影子銀行市場,也擠占了市場資本,抬高融資成本,這些共同作用,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兩年多前十八大報告“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一錘定音,配合國家全方位深化改革,金融業管制和準入門檻也逐步松動,阻礙市場競爭的歷史性體制性障礙已經逐漸消失,敲響了日子過得還不錯的中國銀行們要準備參與利率市場化命運大決戰的警鐘,習慣了養尊處優的中國的銀行們將接受前所未有的洗禮和挑戰。
互聯網金融草根們能對陣傳統銀行大樹們嗎?
今年三月總理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讓“互聯網+萬眾創業、大眾創新”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強音符,這也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穩增長、轉結構、應對新常態下的經濟運行壓力的國計民生,為了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國家在不斷敲打中國銀行業加速向普惠金融方向改革的同時,對于曾經水下潛行的民間金融資本也逐步松綁解禁,并且對于互聯網金融更加寄予厚望,李克強總理在今年1月份考察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時就干脆明說了:“讓互聯網金融倒逼中國傳統金融改革”。
雖然近三年涌現的各種互聯網金融搶足了眼球,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傳統的中國銀行們又一次驚呼“狼來了”的恐慌情緒,而新冒出來的金融草根們能趁此東風撼動根深葉茂的傳統銀行大樹們嗎?恐怕還是要讓數據來說說話,對于民間金融(非傳統銀行機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也歸此類),筆者沒有獲得官方渠道的統計數據,援引去年9月22日《經濟參考報》的披露數字在5萬億左右, 這個規模和151.4萬億相比,從宏觀統計數據來看,判斷新生的互聯網金融要搶了銀行的飯碗還為時尚早。但是這也并不能代表傳統銀行們還能倚老賣老地高枕無憂,筆者認為當下正是對于每個中國傳統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來說可能會面臨以下非常危險的處境和挑戰:
首先,如前文分析,銀行們的壟斷地位消失了,競爭全面放開了,加之互聯網形成的廣泛互聯的網絡社會,金融業務的交易主體去中心化趨勢已成定局,根據網絡經濟中集群力量顛覆中心集權的規則,正如大象是打不過數量龐大的蟻群的,一樹難敵眾草;
其次,傳統銀行大樹們的傳統交易客體是為數不多的白富美客戶,特別是各項國家投資業主和大型國有企業,而隨著高投入政策的終結和大型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面前舉步維艱,金融業務的交易客體也要轉向數量龐大的屌絲草根,這種前端用戶需求的更大差異化、單筆交易微利化要求后端成本結構的更加高效化,這也是過慣了好日子的傳統銀行大樹們很難一下子轉過彎來的;
再次就是最厲害的利率市場化所代表的交易定價方式將根本性改變,整個市場的游戲規則完全不同了,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后,如前面所分析相對穩定的市場和平穩的技術環境已經一去不復,傳統銀行大樹們的生存環境將持續上演失衡再平衡的動蕩,“大魚吃小魚”的游戲規則要讓位給“快魚搶慢魚”了。
而扮演挑戰叫陣角色的互聯網金融草根能否與傳統銀行大樹們分庭抗禮,從大魚口里奪食,就是要看其能否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東風,從鯰魚變成快魚,在傳統銀行們之前不愿做現在也不好做的小微金融市場中快速出擊,游刃有余。
危機面前傳統銀行大樹們會怎么變?
危機面前傳統銀行如何變,向哪走?筆者看來,出路有兩大方向,一個方向是國際化,一個方向是平民化普惠化。
作為大魚翻身都不容易,變成快魚是不現實的,因此大魚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唯有跳出中國市場這個湖游向國際市場的海,對于金字塔頂端的超大規模的國有銀行、全國股份性銀行,跟著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配合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去布局國際化的金融服務,努力拓展國際市場份額,對國內市場做一定的戰略性讓渡是利國利民的明智之舉。
而參與國際競爭,對于在中國傳統銀行業陣營中占大多數的中小規模的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走國際化道路恐怕是不現實的,既然仍然要扎根國內市場的土地,利用利率市場化下全面競爭帶來的機會,雖然和互聯網金融創業者比變化速度比不上,不過憑借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資金實力、風險管理水平和成熟運營能力穩扎穩打,走群眾路線、更接地氣的普惠化金融服務也不失為有前途的出路。
而在國內市場與互聯網金融產業者快慢比拼中,勝敗的關鍵就在于數據資源。
金融的大數據之戰
金融是一個需要高度信息化的行業,因為金融的最根本價值在于建立了市場經濟中各交易參與方的內外部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相互融通的中介體系,交易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逐步交換的過程,交易雙方通過信息建立信心和信任,因此,銀行從經營貨幣到經營信用而提供各種金融服務,背后所依賴的都是信息的處理。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走過的路,不能否認在信息化建設投資方面,銀行是最積極最大方的業主,遠遠地走在其他傳統行業(甚至包括電信業)的前面,筆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參加工作就是加入某國有大銀行的信息科技部,在該行工作的七年時間里,參與了三次該行信息科技全系統的升級換代,親歷了每一次升級銀行的大手筆投資,也體會了銀行在升級過程中脫胎換骨的進步和陣痛。
雖然中國的銀行們具備了當前國內傳統產業、除IT企業外最雄厚的信息科技基礎,某些大行在信息技術的實力甚至不比IBM中國的技術團隊差,但是筆者認為,至今為止銀行對信息科技的大把投資,還是在努力構造一個“技術領先、數據落后”的金融信息化體系。有個小細節可以印證筆者的判斷,筆者工作關系會與銀行領導、信息科技團隊、業務團隊都有充分的接觸和溝通機會。在科技團隊的話語系統中,充耳的都是各種代表頂尖昂貴信息技術的英文縮寫和“交易”、“系統”、“功能”、“接口”這樣的技術名詞;而當筆者從行領導口里聽到的多是關于“數據”的詢問或者嘆息,我的技術同行們常常要么噤若寒蟬、無言以對,要么把原因歸結為業務人員操作不善造成的數據質量低下;而筆者接觸業務人員,發現不太友好的使用體驗讓業務人員對本單位的信息科技團隊充滿了抱怨和敵意,這樣的局面隨著信息化投資的加大仿佛成了惡性循環。從中筆者可以看“技術領先、數據落后”的這種定位造成了銀行投資信息科技的巨大泥潭,大量的投資并不能彌補科技和業務巨大的鴻溝,雙方溝通不暢、合作不順,緊密配合的關系豈不是緣木求魚?
如果說互聯網金融能從根深葉茂、財雄勢厚的銀行們口里搶到食,我想恰恰就是鉆了銀行們沒把IT投資重心放在“數據”的空子。如果我們分析互聯網金融做得比較成功的模式,他們莫不是利用互聯網能幫助這些金融行業的創新創業者完成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和用戶資源的積累,因此在建立了某方面傳統金融服務所不具備信息優勢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把數據優勢轉化成在提供信用中介服務的信息優勢進而贏得競爭的先機,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尤其在利率市場化后,信息優勢所代表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定價優勢,恐怕對于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沖擊面會更大。如果說傳統金融著重服務于占比20%的大客戶,最根本原因他們的信息系統缺乏采集和處理另外80%的小微客戶信息資源的方式和方法,銀行們唯有通過預設門檻來識別自己的目標客戶,這樣一來與當前網絡經濟下的普惠化市場主流發展方向必然背道而馳。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新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和運營能力遠遠不及穩健成熟的傳統銀行,因此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也遠遠比傳統銀行高,對于不斷深化的經濟體制改革,銀行仍然將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保持金融市場穩定的中流砥柱地位,因此大樹也不能被砍倒。
互聯網倒逼的改革紅利
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社會的信息傳遞方式,不久的將來,完全“線上”化的信息流通方式必然顛覆傳統的“線下”信用中介服務方式,讓原有金融市場、用戶、產品和價值鏈被重新洗牌,傳統的金融行業界限和競爭格局已經消失,具有開放、共享、平等、普惠等特點的互聯網金融,通過在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交易效率、優化資源配置、豐富投融資渠道等方面已經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威力,筆者認為這些都還不是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價值。
如果說傳統金融市場的土壤是由資金資源和資產資源組成的,新興金融市場的土壤則是由大數據資源組成,在互聯網時代,不管是大樹還是草根,要想在新的土壤里茁壯成長,就要學會吸取大數據土壤的營養。
如前文的分析,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價值是讓廣大傳統金融從業者們感受到了大數據資源所蘊含的巨大商機,過去在封閉的信息系統里面片段化的、零碎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而經過開放的互聯網信息海洋的熔煉,只要具備必要的數據技術手段,一方面,從海量數據中不但能分析和勾勒出用戶群體完整的信息視圖,這樣傳統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交易風險和成本被大大降低;另外一方面,相當多的數據挖掘技術也能準確地發掘甚至預測出連用戶自己都沒有察覺的需求,這樣對于應對用戶差異化需求贏得了先機。新一輪的傳統銀行改革,必然是首先從內而外徹底地重構自己的“技術領先、數據落后”的金融信息化體系,在這個基礎上徹底向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銀行業務模式全面轉型,這不失為一條順勢而為的好捷徑,如上金融市場土壤說,當下互聯網倒逼傳統銀行大樹們的改革,就是把自己的根基盡快重新深深扎進互聯網廣闊的大數據土壤上,重新吸取未來市場的巨大養分。
因此,互聯網倒逼傳統銀行改革所帶來的就不僅僅是挑戰和壓力,還是可以預期的巨大紅利。
(2015年4月18日初稿)